01
他们的心思很专一,淡青色的月光充满庭心,有好几种秋虫在那里叫,在他们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当一个拟成一句句子,另一个给他修正了,彼此觉得满意的时候,兴奋的微笑便浮现在两人的脸上。
回想自己儿时,很多个晚上也是在庭院里度过的。但我在院子里的活动也仅限于看月亮、数星星、抓个萤火虫。而不像他们那样能在庭院里伴着月光写作业,你一言,我一语。
他们的专注连秋虫都成了看客,那份学习后的自得也化为笑容洋溢在脸上。我好生羡慕,现在的娃大抵没有这样的福气,也鲜有这份心思了吧?
为何月光会是淡青色?查了一些资料才明白,古人认为月亮的颜色并不是纯白色,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并称之为“月白”(淡蓝色)。
02
乐华和大文就站在枚叔的身边,两人的眼光跟着枚叔的眼光在纸面忽上忽下,好像唯恐有什么错误漏了网,不曾被发觉出来似的。
想起小时候被家长检查作业时,也有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通过细微的人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活动,生动传神。
03
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一句里边有几个词儿不得当,还不过是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
这须得在平日养成习惯,每逢开口说话绝不乱用一个承接的、转折的词儿,一定要辨别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拣那适当的词儿来用:这样,作文的时候自然不会用错了。
我在写作中也喜欢用转折和承接的词,可能是下意识的,如果没人指出,确实很难发现。如何改正这个毛病?须在写作中刻意自我察觉,尽量少用。如必须要用,务必确保准确。习惯,须一点一滴养成。
04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关于表达情感,常有这等情形。
关于这一点,自己印象深刻的是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简单的几个字,蕴含深厚的感情。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是要求真实、自然。笔浅情深,大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5
黄昏渐渐侵入室内,窗外传来了邻儿们的呼叫声......月光印在庭阶上,黄黄的,光暗的界限非常分明。
光和影的界限,这一点人人都有体会;但“黄黄的”月光“印”在台阶上这样的句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的。
由此也可见,月光的颜色也并不是固定的,可能由时间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字中,也可能由人物的心情来决定。
06
“我以为第一步该认清目标。方才那篇《闻警》,是杂志编者对你们中学程度的青年说的。你们在《抗日周刊》上发表的文字,预备给什么人看?”王先生说时,目光注视着汤慧修和周锦华。
明确所写文字的阅读对象,是下笔之前首先要思考的一件事。对于我自己,现在的写作,要么是为自己而写,要么是为别人而写,以前者居多。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过:“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先把自己写明白,让自己的心透亮地像一面镜子,或许才能照见更广阔的天地,讲些普适性的道理,为他人或社会带来一丝丝的价值。
07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知、情、意三点对应的分别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一篇文章通常不会三个点都面面俱到,应有侧重。能把其中一点讲好,或给读者提供新知、或引发情绪共鸣、或给予一些实际的指导意见,都算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08
情意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关联的。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
情意的产生是基于人的认知水平。有一句话说的好,“见的多了,什么事都不是事儿了” 有时候,我们的愤怒、喜悦、悲伤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见的少,经历的少。
写作的道理也是如此。情感的抒发一定是有缘由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叙述和铺垫,自然过渡。将你知道的“知识”告诉读者,然后你想要传达的“情意”才能抵达读者的心灵。
09
五人到王先生房中时,王先生正满身浴着殷红的夕阳,在窗口埋着头不知翻查什么。
这句话中没有什么繁难的字词,可读完眼前自然浮现起这样一幅画面感。这是自然的最高境界。
10
五人都像背上被浇了一盆冷水,俯首退出。乐华出了校门,在归途上还深深地觉得无可奈何,心里屡次自问道:“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
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文字不也是一种潜在的“武器”吗?好的文字能让人觉醒,沉思,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