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桂林是十五年前,我随教研组前往桂林中学考察。
这次桂林之行,虽说是浮光掠影,但桂林的风貌,桂林人的素质,却给我留下许多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
烟雨古城
抵达桂林,天正下着雨。时近黄昏,古城烟雨涳濛,花伞如织。本想欣赏她晴日旖旎的容颜,却遇上这恼人的雨天。
晚上,憋在宾馆里,颇觉无聊,心想这雨夜的山城会是什么样子呢,不如出去走走,也许会像李健吾先生那样,在雨中领略到泰山别具情趣的美。
因为下着雨,街上行人少了许多,全没了闹市那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景象。人们此时上街,大抵是为了购物,或是有了急事不得不奔走在雨中,看那雨里的人们,来往穿梭,行色匆匆,全无逛夜市、观夜景的悠闲。大概唯有我,在这如麻的雨中撑着伞漫步,是为了领略一份古城雨夜的神韵,如同初到大城市的山里人,对都市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雨,时大时小。雨大时,我避在商场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无心欣赏,我只想看雨中夜景。隔着橱窗,看得见如烟的雨幕中,霓虹灯闪烁,车流如潮;听得见荡漾的乐曲阵阵袭来,夜来香般袭人。
雨小时,我走进雨中,地上还流淌着哗哗的雨水,抬头可见大片浊白的云块在低空徘徊,宛如草原暮色中缓缓移动的羊群。人在雨中走,心随夜云游。华灯辉映,雨雾奇彩纷呈,变幻无穷,如同五色宝石闪光,美丽极了,令人仿佛进入神仙世界。朦胧中,我又恍若置身于巫山,被那神妙莫测的云雾包裹着,簇拥着,全身顿觉空灵飘举。然而,巫山怎能和桂林媲美啊,巫山的云雨虽闻名天下,巫山的奇秀虽令人神往,但巫山曲折幽深的峡谷、高猿长啸的夜晚却令人恐怖,不像桂林的夜晚,迷离而安详,她能让每一个初来乍到人驻足流连,即使是潇潇雨夜,也很绮丽,别具神韵,宛如碧纱里的美人,风情万种,楚楚动人。
街头夜曲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钟情于桂林的夜晚,似乎我到桂林来是为了欣赏她的夜景。
是夜,天气晴好,凉风习习,我又漫步在桂林的街头。到处灯火辉煌,大小商场顾客盈门,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各式摊点沿街排列,摊前人头攒动,生意红火。
步出微笑堂,就是解放路。一阵美妙的乐曲声传来,我循声走去,那里早已围了好多人。只见一辆船形大车“停泊”在街道旁,底座塑成翻卷的海浪,看不见车轮,俨然一艘大轮船。“甲板”上,一位窈窕少女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舞姿优美迷人。观众越来越多,回头看已围了几层几圈。人们静静地欣赏着,没有口哨吹响,没有高声怪叫,没有喝倒彩。曲终舞停,人们自然爆发出掌声。不愿看了,悄悄地离开;看入迷了,似乎忘了一切,沉浸在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柔美中。这场面着实令我感动,桂林城的文明、桂林人的素质由此可见一斑。即使是外地游人,也会被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熏染,灵魂的尘杂为之漂洗一新。
走过中心广场,穿过人流熙攘的夜市,又可看到几处相同的场景,但表演者不同,有的着少数民族服饰,笛声悠扬,歌声圆润,虽不很专业,但听起来也别有韵味。观众依然很多,路过者不由自主地驻足。走了一批人,又来一批人。这使我想起朱自清先生《威尼斯》中的运河夜曲,但不同的是,意大利歌女“唱完了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而这里的表演是不收钱的,看多久随意,去留随意。
这繁华的长街,简直成了一条河,几艘“大船”正“航行”在河道上,浪漫的舞曲是它的涛声,不断变换的观众是它鲜活的流水。这条河在华灯的辉映下流淌,演绎着现代城市的咏叹调,展示着文化名城的风情。
十五年过去了,桂林古城留给我的印象却历久弥新。“海阔升红日,风正一帆悬。”我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桂林这艘航船一定会顺风张帆,一日千里,变得越来越美丽。人生中第一印象往往终生难忘,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故地重游,寻访当年的踪迹,重温当年的记忆,并获得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