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天下午接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突然抓住勺子:“你和妈妈说说,刚才干了什么,多危险!”被突然训斥了的勺子开始撇嘴,眼泪越来越多,随着班主任老师那一句句的“你说啊”,他哇的哭了。
生活老师见状,一把拉过去,口气还算温和地说:“怎么哭了?不许哭!”勺子越哭越凶,我顾不上管他,急忙问班主任:“他干什么危险的事情了?”原来是勺子这几天画画时总是把椅子翘起来坐,老师屡说不听,又怕万一摔着承担不起责任,便出现开头一幕。
我一听,立即表示回家后我会跟他讲清楚。扭头看向生活老师那边,勺子已经不哭了,擦干净了鼻涕,不知和老师说着什么,表情有些不自然。我正准备带孩子走,班主任老师又说:“勺子身体协调能力不太好,回了家别总是让他看书写字,多活动。那个,拍球也拍得不好,你们回家到底练习了没?”我连忙点头:“练习了练习了。”她似乎不太满意,撇了撇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前两天接园时她就要求我回去盯着孩子练习拍球,撇嘴可能是因为今天上课没看到练习的成效。见状,我又赶紧表态会加强练习,随后带着勺子匆匆离开了教室。
一出教室,刚刚不哭的勺子又开始掉眼泪,边哭边说:“别人会笑话我的,别人会笑话我的。”我安慰他:“怎么会呢,哭只是一种情绪表达,每个人都会哭。”他不肯听,摇着脑袋表示,大家就是会笑话他。我生气起来,抱着勺子问他:“是不是每次一哭老师就会告诉你别人会笑话你?是不是每次一哭老师都不让你哭?”他点点头。我又轻轻地问他:“是因为想妈妈才哭的吗?”他又点点头。
看着孩子乖巧地点着头,刚才的怒气突然消失了,心里生出一股不被理解的委屈感,为孩子,也为自己。因为日常的教学工作及整体的影响,连正常的情绪都不让孩子发泄。这种情况,说解决也好解决,毕竟是大班了,很多事理孩子心里明白得很,但就是常有那么一瞬别扭一下。如果老师提前和家长做好沟通,家长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再碰到心情不好想妈妈的时候,把孩子领到水房或者无人的小角落,来一场五分钟的“轻发泄”,保证孩子再回教室后的心情美美哒。
犹记大一那年第一次国庆放假,没买到当天回家的火车票,想着要第二天才能见到妈妈,我在宿舍里哭了两个多小时才平息了心情。一票人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万分不理解,其实我也是第一次情绪如此失控,但对妈妈的感情又怎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还有一点也让我生气,不爱拍球就不爱拍球吧,大动作发育不好就不好吧,干嘛一脸忧国忧民。我和勺子爸上学时的体育课向来都是打酱油,只能说儿子果然是亲生的,连这样的基因都具备,但这也不是什么丢人丢脸的事儿啊。勺子爱看书,随意看;爱画画,管它画的是啥,画出来就行。我倒觉得,孩子有个每天心心念念喜欢的事做太难能可贵了!现今中国家长的焦虑,让兴趣班中的教条化形式化的内容将孩子们真正的兴趣湮没于其中,跟着孩子的心,慢慢引导的家长能有几个。
其实,当时差一点就冲进教室和老师理论一番,是理智,没让我干出傻事,回家和老赵同志小抱怨了一下,豁然开朗。中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干嘛非要别人和我观念一致想法一样,再说,若是别人和我叨叨一番他的育儿观让我跟着做,我也不乐意。所以,回了家,我把道理都给勺子讲清楚了,让他来选择,哭与不哭,拍与不拍,他想了想,好像也就这么回事,并不复杂,和我讨论了几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看到他这么无所谓,我也就放下了这件事。
半个月后的今天,回头看整件事情,于我的人生,于勺子的人生,再小不过。感谢我的不焦虑,感谢勺子的无所谓。
对啦,从那天起,勺子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球也越拍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