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袁隆平爷爷,我们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也许是就是“杂交水稻之父”了。
袁爷爷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个道理是很好理解的,往小了讲,一个人只有吃得饱才有生存的基本条件,才有余力发展自己。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指望学习、指望做祖国的接班人吗?同样一个国家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壮大国家上。
如今粮食安全再也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以往更多关注于如何“吃得饱,穿得暖”,而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吃得好,穿得好”,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固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的浪费问题。
如果我们单从年龄段看,会发现年轻人群体的浪费问题普遍更为严重。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
老一辈人,尤其是经历过60年代饥荒的人更懂得现如今的衣食无忧,是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过程才得来的,这其中的不易他们深有感触。
而年轻人——这个千禧一代的群体,从小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粮食没有太多感触,就像一杯白开水那样平淡又常见。
年轻群体的浪费问题,加之其他因素,使得国家推出了“光盘行动”,以此倡导大家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光盘行动”固然提议是好的,但在年轻群体中往往单靠一项提议、一句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观察粮食种植过程:直观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怎样的情景。
2.了解历史:从上世纪的饥荒,到袁爷爷培育杂交水稻,到现在的高产水平,知道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3.父母、老师等以身作则:把“光盘行动”看作一种教育,父母、老师要承担起培育的责任,以身作则去践行,给年轻人树立好榜样。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例如饭馆摆放标语牌,电视播放公益广告,公众人物做好代言等等。从整个社会层面共同营造。
以上措施层层递进,由小到大。可以参考一下,共同落实好“光盘行动”。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这是袁爷爷的毕生愿望之一,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您也离我们而去。作为年轻群体的一员,我想说:能和您生活在一个时代是骄傲,爷爷放心,我们会好好珍惜每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