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为什么,如今每至雨天,我撑伞走在街上,心都会感到更安定一些。行人们在路口低头静默地等待着,指示灯一变就脚步匆匆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与晴朗天的欢声笑语,热闹繁华不同,雨天总是清冷的,带着淡淡的孤寂,连带人也变得思绪万千,仿佛心头那份在生活中被压抑已久的感怀终于灵动了起来。
以前倒也没那么多机会感受雨,一来不得清闲,二者家里也少有连绵的阴雨天,多那种瓢泼似的大雨,躲的慢一点衣服都会湿透,哪有闲心去想太多。看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听雨的文章,他由静听雨打在雨棚上嗒嗒的声响而联想到春雨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境界也太高了些,我想我是达不到的,我只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莫名其妙的心情就会好许多。
写雨的诗词,最著名的还是要说蒋捷的那篇《虞美人》,我只晓得它好,却总是无法理解它有多好,大概自己还年轻,体会不了一位老者走过破碎山河,乱世春秋后的内心的苦楚,正如“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明明写的是亡国后浪迹天涯的哀愁,我却总想着,若有一天,能够于蒙蒙细雨中撑孤舟泛于湖海,天与山与水皆茫茫不可见,惟江堤一痕,湖面一舟,舟中人两三点,一定是无上的景致。不过这样,怕又有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了。
文青被群嘲的时代, 伤春悲秋已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言论的相对自由带来的不好的一面,是无尽的对骂,是一个个从骨子里散发戾气的灵魂。风起长林时,雪满长安时,繁花满枝时,秋叶凋零时,生发感慨应该与否好像已经成了一个判断题,似乎你只要有一点情感的流露就会被嘲讽成文艺青年,这年头,文青不过是矫情的代名词。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里,理想主义已经全面破灭,一切事都要有个水落石出,精确无比,其实哪有那么多一定要弄清楚的事呢,生活不是辩论赛,不必任何选择都要当成一个辩题,唇枪舌战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你选择雨天勤奋努力,不妨碍别人抽时间坐在阳台观雨听歌,回忆往事啊。成熟的社会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应该承认也必须容许包含价值选择的多元性。说到这里,我貌似也成了上面我所否定的那些喜欢唇枪舌战之一了,抱歉抱歉,这又是刚刚没想到的事情。人总是这样,高谈阔论批判别人不懂得保护环境之时,从来没忘记拿着自己手里的一次性筷子指点江山,
这场雨已经下了一个星期了,中间偶有停顿,却还是坚强的连绵着,除了衣服不好干,以及在路上容易踩中“地雷”湿了鞋子,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理由希望它停下来。不过停了也好,晴朗天还有其他的风景等着我们去探索。无论如何,我想我日后的伤春悲秋的机会还有许多,南国山多,水多,雨多,自然是文艺青年触发心中感慨的绝好去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想到这件事,心情又不免好了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