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面临工作不对口专业,爱好牺牲在了不得不生存的事业中。这样的操作往往消磨一个人的耐心和意志,那我们又如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斜杠青年这个词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他们往往给自己打上众多的标签来标榜自己。可是“斜杠”是可以随便加的吗?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李四,记者/演员/摄影师/作家。
从词条的解释的视角来看,斜杠青年是一个文艺的词语。因青年人不满足于专一职业,或不满足于一种生活的体验,从而他们自主想要拥有多元化的身份。因为职业的不同,需要意愿成为斜杠的人们,不断或者用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拥有自我斜杠专业的能力。这些人往往具有稳定的生活能力以及对自我的不断不满足感。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斜杠”的情况: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生存的不得不。比如说,一个人白天的身份是一个程序员,下班了的身份是快递员,为了就是多赚点钱,用来缓解生存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往往带来生活的焦虑感。“生存太难了,这不得不需要我去做更多不同的工作,来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样的“斜杠”算斜杠吗?不,这只能说是为了缓解生存的焦灼感的兼职工作,它确实是多重职业,但并不是自主的身份多元。
摄影师/漫画家/影评人/作家
我们来看这组斜杠,这几份职业貌似没有联系。如果说,一个人他的最初也是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而摄影师/漫画家/影评人 是他的过渡职业。这样解释能理解吗?
也就是说,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当然成为优秀作家的这个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假如说我们只考虑这一种途径,并且这个过程中,我们假设这些自主意愿者的天赋相同。他想要写出好的故事,闭门造车很显然是行不通的。他要去不同的地方采风,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他在旅途中,用相机来记录心仪的人物和风景,用漫画的形式来创作奇特的故事,看到好的电影作品,也常常写影评,或者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他拥有了一种写作的能力,这是不断积累得来的。我的意思并不是,他在觉得自己的才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进入到写作这个阶段,而是这些职业是他进入作家阶段自主选择去学习和积累的,同时他又有能力可以发展成为职业。
这种的过渡职业,我们能够说是“斜杠”吗?答案是:算。
为什么?
这样说吧,如果我可以为了我的最终职业,发展过渡职业,而我又有能力可以把过渡职业做到精湛,在行业内可以有一席之地。那为何丢掉这个斜杠呢?
“斜杠”这个事,真的急不来。
有人是因为生存的不得不,有人是因为过渡职业,有人是因为爱好,才去多方面发展不同的选择,去做不同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斜杠青年”这个名词真的不能够是轻松取得的。
或许我们常常存在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有一个长远的认知,说假如一件事情,我坚持5年,十年或者20年。我能够做好,或者平行发展两个爱好或者事业,还都能做好。究竟是一专好?还是多能好?
我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划斜杠吗?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毕竟多元的人生需要多远的努力?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