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之初,亦是思考之初。
我们深知,任何事物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考虑问题不可能全面,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很多次我们自我承诺,这次一定不会出错,但最终还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其实这并不怪我们真的不细心,导致这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自身所处的阶段。错误多,意味着你身处某个事情的阶段之初,仅此而已。
比如,小孩子总是犯错可以被原谅,而大人却不能,因为成人更具备做好事情的能力和机会。 如果把一个最初的创意告诉身边人,外人都劝导你应该三思后行,甚至否定和质疑,恐怕分享者会遭受自我怀疑和自我退步。这也能反映为何我们要多多尊重他人的意见,尽管它不成熟,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意义非凡,而与我们而言,保护别人的创意和想法看起来有些遥远,而保持尊重至少可以收获更为愉快的氛围,同时减少了因个人主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永远不缺拿着不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到处碰壁的人,也会存在各类投资人满怀包容和冷嘲热讽,有些初创者一蹶不振,而有些则继续完善和尝试。
事实是,对待亲密关系,我们更倾向于这种创意的保护,这出于本能,而在外,我们无暇考虑如此之多,毕竟我们也曾怀疑无人保护自己的创意。
做的不够好,就没有卖弄甚至分享的价值对吗?至少,许多人对待这类事情会处于质疑的态度。于是我们有好的想法也未必会愿意分享,毕竟让别人嘲笑可不好受,所以不如自我慢慢完善,等有朝一日,它完全成熟了,再分享出来。可,想法的完善仅凭一人之力或许又有新的瓶颈和难度。
“阶段”的自我人生选择
许多开发者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至少创意本身是不错的,于是它们把项目分享上开源社区上寻求更多帮助和改善,最终诞生了成熟的产品,创造了其价值,可如果仅凭一人之力,何时又能将其打造完善呢?这无疑对分享价值本身提出了要求
独立完成一个作品需要更多条件和资源,但短期分享出来它又不是完善的,会饱受质疑和打击,甚至是无人问津,也会有机会和条件使其成长,而完成的周期,每个人都希望越早越好不是吗?那么现实是怎样的呢?
许多软件、网站、企业、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不起眼的某个基础的商业模式或者创新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或是死亡,其过程都涉及大量的人力合作和智慧的交融,当然其中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某些核心人物的有效坚持,他们维持了基本的商业运作,同时能够抗住外界的质疑和打击,更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能更好支持他们走下去的投资者和项目团队。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验证,即周期,周期短,其对核心人物的考验较高,需要在周期内聚集的外在资源条件就水涨船高;而周期越长,对核心人物的挑战也不会少,除了必要的经营手段维持基本运作,还需考虑长期的经营,并持续争夺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让其产品或企业尽快壮大起来,能接纳更多的改进和创造价值的空间。
我们在确立三观、人生愿景之前,我们也不知该如何选择。而随着学业、社会的历练,我们开始逐渐清晰。这一切源自经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完全确信某个想法、观念,最终可能是作茧自缚,毕竟,让我们深信不疑的事情及其有限,其中就包括相信自己但偶尔也会自我怀疑的不可信的自我不是吗?
以此而言,又有何事是完全对?何种创意是完善的?
所谓“阶段性的选择”,孩童有孩童的选择,成年人亦是,但可笑的是,没有谁能在良好完成一件难事时真正确信自己能万无一失,这种失败率似乎是一辈子的阴影。可我们仍要做出选择不是吗?
也许从这可以重新理解身不由己的意义,可既然是谈创意,最终还是回到这个话题。对于如此捉摸不定的模糊概念,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呢?
当然是——尽力保护”创意”.
如果你让一个天真的孩子压抑自己,再也不去贪玩了,那迎来的将会是再次接触娱乐项目的放纵或者是丧失愉悦自我和融入团体的能力。贪玩,本身就是孩童时代的属性,基于他们探索世界和无法良好自我管控的天性。
但不论任何阶段,都仍然能创造出新的创意。为了保护创意或者维持最初的动力,多多过滤外来性的干扰是必要的。我们在考虑很多问题在一开始都很难身正把握住问题所在,也许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导向因素过于繁杂,它们就像是非线性链接的数据,看着是一条直线,但却身处不同空间。
这些因素也可以类比创意,创意发挥作用也会让人难以捉摸,人们因为它不能随时利用而忽略它,也会因为一成不变的0进步而召唤它,而如果一直保持它的若隐若现,你仍会持续怀疑它的效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