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今有很多梦想,相当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大官员、国家主席;想娶一个新疆的女孩子做媳妇;想着身边有用不完的钱数不尽的玩物。儿时总是充满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有意义和充满希望,儿时的梦想不知为何能带来莫名动力和满足感。的确,做梦是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我们会相信梦想,年老的时候,我们越来越不在相信梦想,反而匍匐在命运面接受上天的安排,无论好与坏。
小时候喜欢做梦,或者叫憧憬,总能从这种自我的想象之中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与安慰,似乎只要静静地长大,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想象终归是想象,在于父母长期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所有的梦想也只能是在幼小的心底绽放。破旧的黑白电视,爷爷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总是梦想的原素材,梦想再完美永远无法突破家庭环境所带来的视野局限。
青少年时期开始离经叛道,开始有了脾气,有了自己的主意。从大人口中听说某家的小孩去哪里打工了,一个月拿拿多少钱,很是羡慕,只想快点读完书,早点去打工自己赚钱,这样自己就能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了。小孩读书完全是为了应付大人,大人送小孩读书是为了应付政府。那时候完全不知道读书除了能多认识几个字还能有什么作用,绝大多数家庭,从大人到小孩都只想着快点读完初中快点出去打工赚钱。
初二时转去城里读书,生活环境的差异与大人们灌输的一些观念,而产生的浓浓的自卑感自此压得我总觉得低人一等,一直到大学毕业才完全散去。那个时候,农村进城打工和做生意的还都比较少,爷爷奶奶对城里人充满了羡慕与赞美之词,在平时无意谈吐之中流露无遗。而同学光鲜亮丽的外表、外向活泼的性格、多才多艺的本领瞬间就把来自农村的我比下去了。无形之中的攀比心理在青少年的我的心理留下巨大的挫败感与自卑感,以至于读高中的时候开始用本地话和同学交流,以此试图掩盖自己外地人的身份。
自卑的心理造成我很少和同学交流,以至于后来才知道,其实城里的同学很少有歧视来至农村的同学,偶尔带有贬低歧视外地人的话也都是玩笑之说。只是当时的自己太在意,以至于会因为别人一些话影响到自己。有一次和一个女同学的交流中,我问她毕业之后想做什么,她说想考个好高中,然后读大学,可能是个军校。清晰的记得她是切切诺诺的告诉我的,不知道是她自己没想好,还是小心翼翼的怕伤到我。而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梦想可以是这样的,大学可以离我们这么近。那一刻,我也在心中暗自下决心,我也要考个大学,而那时,我在读初二。
当梦想已定,周围都是这样一群有梦的人的时候,你跑起来都不会觉得累。自从定了目标,而且是一个清晰的、完全可以实现的、有明确路线和方法的目标之后,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变得不再艰难。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我都可以做到6-11-6(早上6点晚上11点一周6天)的学习状态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友善、父母的支持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那个时候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激情,永远也用不完的精力。
梦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如果只是想,那永远都只是一个梦;如果迈开双脚去追,那就会梦想成真。可能有时候不会那么完美,但总会有收获的果实。后来的事情也的确如人所愿,我和同学一起考上高中、然后读大学、再后来读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心酸与苦楚,有过放弃与坚持,有过梦想成真与未经如意。或许这就是人生,让你充满希望却不会让你一帆风顺,让你目标达成却不会十全十美。
残缺或许就是梦想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