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一友人偶然间谈起中医这个话题,恰逢友人是个信奉西方现代医学的新潮派,而我却是个坚信古中医的守旧者。交谈之间虽无对各自所坚信的医学理论各执一词,激烈争论,但这也不免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去听了talk show《罗辑思维》的一个专辑——你怎么还信中医?专辑的核心观点是反对中医,这个专辑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个多小时。这几天我来来回回地认真听了差不多6遍,在听完罗振宇的观点之后,我也生发出了许多许多想说的话。于是便有了这篇杂感。
中医的历史很悠长,但是之于炎黄子孙的历史而言,却又是那般不值一提!中医的历史据记载大约有2000多年,炎黄子孙的历史却是4000多年!按罗振宇的观点,在没有中医的那两千多年里,人类不也都好好的生衍繁息,延续香火吗?没有中医的那个时代,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用进废退——还能够提高人们基因的整体质量呢!这样听来,似乎论据充足有力,让人驳无可驳!那么中医真的就是可有可无了吗?很幸运地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给了我答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与艺术的书,与中医并无半分关联。但是里面这样一段话,似乎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中国古代的‘巫’、‘尹’、‘史’正是这样……”。古代的巫医是个双重身份者,既能交鬼神,又行医开药。医巫技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拥有医巫技术的人,便在部落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至于医,是从巫派生出来的,《说文》中说“古者巫彭初作医”,“彭”无疑是“医”这一行业的祖师爷了。只是“医”的地位远不及“巫”高。由于周王朝的崩塌,春秋时代来临,许多由周朝贵族掌握的技术开始慢慢流入民间,而就在这时“巫”和“医”也开始出现了分化,医家开始摒弃占卜和问卦等技术。中医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这样看来,在没有中医的2000多年里,行医开药的技术并不是不存在,而是隐藏在神秘的赋有宗教色彩的巫师手里。
那么中医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清代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序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斯言也,人皆闻而笑之。谓其空泛无当也。其实非空非泛,而且非常之实在,本来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只因无法得知宇宙,遂无法得知中医……他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中医把宇宙的运动看成是大气的圆运动,而大气的圆运动又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地面上所受太阳射到的热,降沉升浮来运行的。又由于太阳射到地面光热的不同,中医把在地面上的光热分为阴和阳。而五行者,是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的五种物质。升浮降沉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六气着,风热暑湿燥寒。五行六气本是融合极密,分析不开的,只有五行运动不圆之时,六气才会显露出来。人秉着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五脏六腑又管辖着人体的十二个经脉,又称为十二经名辞。中医便是根据大气的圆运动,结合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名辞的运行,判断人的病源,从而开方治病。从何判断病源呢?《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有诸内必行于外。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内部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在你的外部就会表现出来。所以中医又有望、闻、问、切四个诊法。诊断论也和王国维的读书论一样,分为三个境界“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中医不仅是一门观察宇宙变化,发现人与自然规律的学科,而且它也拥有科学的方法论——辩证论治。辩证法源于周易。自古以来医易就是同源,“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也,同此变化也。”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不通易者无以成大医”。中医注重唯物辩证,例子不胜枚举,最简单的就是,补肾的药物有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但是却不能随便吃,必须要在医师的帮助下,先辨体征,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用金匮肾气丸。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现代人大都认为中医只管养生保健,不能救大病急病,是个“慢郎中”!可是一些例子却无法说服我跟随大多数人的观点:90年代的时候,广东名医陈胜征听说叔公要过世了,前去看望。到那后,陈老发现放在大厅左侧的太平房,还剩一口气(头额还有些许光泽,手上的六脉细而微弦,两足的趺阳脉细而未绝),于是他就和叔公的孩子说,“病还可以治,如果可以吃下中药,大小便能下来,还有希望。”他的叔公得了疝气,加之本身的高血压、前列腺增生,一下子尿排不出来,送到医院后病情急剧恶化……征得他们同意后,陈老开了一些药,并叮嘱他们,如果大小便能排得出来,就会有好转的可能,而且醒后只能喝点稀粥或粉羹。最后叔公醒来,也从大厅左侧的太平房回到了原来的住所……诸如此例,我知道的还有许多,但由于篇幅限制,不愿长篇累牍,也不一一列举。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现代人产生不相信中医的想法呢?思考许久,原因总结如下:
1、号称“神医”的骗子居多,抓住病人急切的心理,谋取钱财,却并治不好病,甚至会害人性命。此举大大抹黑了中医的招牌,使得不明就里的人对中医产生不信任;
2、古代验方使用的剂量和现代药方采用的剂量之间存在差异,写过《普济本世方》《伤寒九十论》的许叔微,著有《本草衍义》的寇宗爽,都曾探讨过经方的剂量问题。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修正了古今方剂的换算标准。流传至今的药方剂量大都是小方剂,它的用量并不能对急难杂症起作用。
3、现在的中医学教学体制是采用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非之前的师徒制,这样一来,使得原本纯正的中医血统变得不纯粹,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哲学也随之变味。后世诊病,只剩枝叶,不见森林啊!
4、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看病一律求快,不查病因,不问根源,完全忽视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只一味地要效率,导致自身的排毒系统紊乱,身体里原有的浊毒积压下来,无法排出。再加之,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每天都处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之中,饮食不健康、不规律。《黄帝内经》曾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境由心生,心神乱了才会导致机体的生化紊乱、传导受阻,即使是神医药石也是罔效啊!何来怪中医无效呢!
关于中医的一些见解,并非我这方寸之间能够详说的,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怕是我穷极一生也难以言尽的,大道至简。最后想用《道德经》中一句话来结束此文——“道可道,非常道。”愿你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