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这是一个外部世界越来越复杂,而人的内部心智越来越简化的时代
杰克·特劳特在本书提出的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抢占顾客的心智”,剩下的观点可以说是在反复论证巩固这一结论
纵览全书,我截取出了我自己深有体会的四个观点:
1. 定位是在人的心智中抢占一席之位,它的参考系是目标群体的心智,而不是产品本身。
这个观点乍看是非常高明的。但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大部分产品就实用性而言,的确是找不出太大的差异,尤其是技术成本低的产品。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市场上出现第一个获利的产品后,仿制品会如雨后春笋一般,使得整个市场产品从质量上趋于同质化(高技术成本产品除外)。
之前B站有过一个关于可乐口味的评测,up主盲测了5种品牌的可乐,最后得出结果是5种可乐口味差别并不大。正是从产品同质化的角度来考量,抢占用户的心智才更加重要。
也有人说,如果你的产品本身具有硬件优势,且是别人很难复制的产品优势,那么就可以以此作为营销点。但其实,产品从研发过程开始,就需要依靠从大众的心智中找到定位,以此打造产品的硬件优势。
例如,小米之前研发的透明电视,它在技术上的确是一项巨大突破,但它的定位可以说不伦不类——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它的屏幕清晰度不够高,且透明屏幕在白天显示不够明显。它唯一适合的地方是商店橱窗,但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三星的透明屏幕了。
但这个观点需要辩证看待。产品虽然服务于大众,但是否一定要符合大众的心智?如果要符合,是否要全部符合,是否还需要对进入的心智进行进一步筛选?这就引出了后续观点:心智是有7个阶梯的,抢占第一心智才能抢占市场但我认为书里在此处描写得有些多余且抽象,其实只需要摆出数据证明这一点就可以
2. 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现代人接收的信息过多,心智被堵塞,会自动拒绝过于复杂的信息
我在第一眼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想到了许多的反例。例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这些产品是注定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它势必是要某种程度上改变受众的心智,否则,都不能算是好的产品。
但我随后意识到,这是一则仅针对于广告营销行业的警示。也就是说,文学与影视作品即使本身具有改变人心智的力量,它在向外宣传的时候也需要迎合大众,否则它在大众中,也吸引不了多少读者。
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更普遍的例子是以“名家推荐”作为营销点,也同样是契合大众简单化的心智——大众不需要对这本书做更多的考量,名家推荐的就完事儿了。
这让我又开始为广告的作用感到一些悲戚:一句话,一张图片,一部短视频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仅此而已。广告终究不是文学,不是艺术,终究没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它最高级的应用,也是卑微地,用于价值观求同而已。
3. 定位就是要简单,简单,再简单。
最好是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表明的意思
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说:“中国作家经历了一系列苦难,我们的肚子里营养不良而脑袋里却相当充实”,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人,也就是说,现代人面临一个困境——脑内信息多得溢出,而社会经验少的可怜。正
是因为信息的“充实”,大众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也逐渐下降,对复杂的信息只想“say no”这也解释了现代装修为何趋向于“大简”风格,媒体为何要将各类群体标签化,明星为何要立人设,自己又为何喜欢轻松向的视频…
所以定位,不仅仅是一个营销的概念,也是一门生活的哲学
所以最后,我也要给我读过此书的体会来一个精准的定位(一句自创的认为很有哲理的话)
“这是一个外部世界越来越复杂,而人的内部心智越来越简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