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QB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王东不往东,周一作为物理老师给大家一些理论知识哈,可能不太好消化,于是我就准备了点健胃消食片,录了个为QB代言的搞笑风格的视频,回头发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多多参与我与qb代言活动,除了有奖品外,你还有可能发现自己的一点小才华,没准回头就可以pk小月月了。今天我将客串一下历史老师给大家讲点历史了——我们本期主题是,加入清朝有区块链。
康熙帝临终之前,遗诏指定了接班人,后来大家知道,接班的是胤禛,也就是雍正帝,但不是所有人都很服气,历史上也出现诸多争论,例如有说法说雍正和隆科多一起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些流言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康熙遗诏是个稀罕东西,只此一份,因此,你不服气,可以说它被改了。
只此一份的东西,说它被改了或者没被改,证明或证伪都不大容易,因此,这就是个比气场,比势力,比人品的较量,但总之不会是比证据。
后来史学家证明了,康熙就是传给胤禛的。那如果假如那时候有区块链技术,或者区块链思维的话,这时候可能有人说我们了,古话叫什么来着,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不过咱权当娱乐了吧!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遗诏是去中心化的,意思是,它不再是只此一份的,而是先被加密(皇帝死了自动解密),然后复制千八百份,王公大臣人手一份,乡绅富商,也可以免费领取一份,那么会是个什么情况,不过您放心,那是乱码,他们不会提前知道的?情况就是,谁也不敢改遗诏了,是谁当皇帝就是谁当皇帝,所有人都会对这个皇帝信服,因为大家手里面的遗诏都是这么写的嘛。
我们管这个叫去中心化,如果说,遗诏的问题可以通过去中心化来解决,那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区块链,就可以解决圣旨的问题了。
假传圣旨,只能被皇帝发现,因为只有皇帝知道他自己下了什么旨,如果假传圣旨的人运气好的话,皇帝可能直接把这件事忘了,那就永远没人知道有假传这个事了。更要命的是,还有叫口谕的这种东西,理论上来说,这也算圣旨,但是遇到个嘴碎的皇帝,比如我们的乾隆,一天到晚说多少话,没有人能记住,这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圣旨忘记了。
我们尝试引入区块链试试:皇帝每下一个圣旨,包括口谕的这种,就会有个小太监站在旁边记录下来,盖个章,然后加密复制个百八十份,内务府一份,后宫一份,内阁一份,御膳房一份,军机处一份等等等等,这事儿干完了,再去通知被传旨对象,由于小太监很多,所以这事儿其实干的很快,并不耽误多长时间。
每天上朝之前,有专门的小太监去把昨儿个一天皇帝发的所有圣旨去各个地方核查一遍,然后按天打包起来,存在保险柜柜里。
每个圣旨都有一个编号,例如最早的圣旨可能是1号圣旨,后面就有234号圣旨,45123号圣旨等等。
在以前,一个人接到圣旨,他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他对圣旨的怀疑总是可以转嫁到他对皇权的怀疑,而对皇权的怀疑是个掉脑袋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敢这么做,有了区块链之后事情就变了,一个人过来传圣旨,末了,附上圣旨编号,如果你对圣旨有怀疑,不用通知皇帝,你自个儿去内务府,内阁,御膳房查一查,是不是有这个编号的圣旨,对不对的上,这就一目了然了。
每一个被编了号的圣旨,都可以看作一个区块,这个编号代表了圣旨的继承关系,例如455号圣旨之后的圣旨是456号,这些个区块合在一起被称为区块链。所以区块链本身并不是多么复杂的知识,事实上你只要有一群手脚灵便的太监就可以构建了。
御膳房也好,内阁也好,专门开辟出了这么一块儿地方,存这么多圣旨,是需要经费的,所以朝廷印发了一些「存圣旨银」给这些机构,这就相当于挖矿了,在我们这个案例中获得的收益是存圣旨费,在其它情况下,就是比特币,或者以太坊。
不过,我不想谈比特币,不想谈以太坊,现在谈的区块链的思想和应用,更能理解背后的东西了。
圣旨,自然不用担心执行问题,谁敢不执行?但是普通合约,就可能会遇到耍赖赖账这种行为,所以在区块链的基础上,聪明的人又发明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这就好比每个人都可以写圣旨,圣旨一写完,就肯定会执行,当然,你要是写砍谁的头这样的圣旨,是写不了的。
所以从去中心化到区块链再到智能合约,就是这么一档子事,当然,缺点也是有的,比如随着圣旨越来越多(在某个年代,圣旨可能还会是竹简写的)那么就会有许多个地方要占用巨大的空间来存放这些圣旨,因为每个地方都要备份,所以其实有很大的空间,是白白浪费的。再比如皇帝发一道圣旨还好,要是连发七八道,甚至更多,那么肯定会有许多小太监要跑断腿,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计算机总是没有小太监好使的,所以跑在计算机之中的区块链,还有很多措施,例如工作量证明啦,哈希计算啦,不过,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区块链的正常运行,而非区块链的核心。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是可以独立于监管和审查之外的,但是本文却以最最中心化的皇帝来举例子,是为了我们更方便理解。
区块链的魅力在于出了代币有价值之外,思想可以被我们所用,就像周报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