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是在知更社区的读书栏目里看到,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一直以来,在我懵懂的意识里就认为:我们是大自然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体内蕴含了宇宙最深层次的奥秘,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认识自己就认识了全世界,认识了大自然也就认识了自己。
初次在书店里见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包装小巧,裁剪用心,淡淡的宇宙黑/蓝充满了神秘,打开书页,有译者的详细推荐,有清晰的阅读目录,舒适得体。尽管书中的一些道理己经懂得,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渴望用文字表达自己、借身边的一事一物直抒胸臆的我,还是想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将大自然与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养心悦目的同时,发现生命、感悟生命,所以特意买来收藏、读。
[1]关于写作的感悟-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皆戏剧
在作者笔下,大千世界都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个体、蕴含了生命的奥秘。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秃鹫的诱惑/秃鹫是农场与花园现实的最佳象征,是生死冲突的完美图腾:它是幻想中的雷鸟,在空中美得让人窒息,在地上丑得令人生畏;生与死,便笼罩在这漆黑的羽毛与火红的脑袋之下。”
无论是坟头,还是双领鸻、秃鹫等鸟类都是自然界中最普通不过的事物,在作者眼里均与环境、社会、生死有关。就像那双领鸻让作者联想到了母亲、环境保护以及生命;秃鹫是生与死的象征,令人生畏、敬仰。
其实,不仅如此,小草在夹缝中倔强生长,桃李争奇斗艳传播花粉…,大自然中蕴含了无穷智慧,一草一木皆是真理,向自然学习才可以实现可持续性的永恒发展。这点正与老子《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论及写作,也是要告诉我们“用心去观察、体悟生命,真切的去感受、去写”,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写作的秘诀就在于把万事万物都当成戏剧,无论它们多么寻常普通,多么平淡无奇”,只要用心去观察、写,文字自然会发光,每一篇用心写出的文章,首先必然感动的是自己,然后带给他人思考。
《一本书的诞生》作者也提到“人应该活的更加有心一些,有心的人装修一套房子,就能写本装修指南;有心的人生一个娃儿,就能写一本育儿圣经…”,有心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取悦世界不如先取悦自己,将心沉下来,写出心的赞歌,等到某天文字提升到一定水平,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雨露,那时我们会活的更加忠于自己又高于自己。
[2]关于生命的思考-生命就是一场自我更新,活在当下最美
“神奇的花园疗法/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无常的农场/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人人都害怕死亡,哀叹生命的短暂,记得儿时我也经常会设想:如果某一天我死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我,世界那么长,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的思想、身体再也不会出现。当时觉得特别可怕,想着倘若有鬼神该多好,那至少证明我还会存在着。
现在看来,彼时的自己好可笑,稚嫩的想法无异于自寻烦恼。而事实应该是,当我生在此刻时,有着所谓的思想,当我化为一抔黄土时,所有的思想也就烟消云散了,怎么还会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困惑呢,存在只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它们没有思想,溪流不停的向低处流淌着,树木遇到阳光就会光合作用…,在它们的世界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永远的当下。一切运转的不也很好嘛,永无止境。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道出了大自然的自我更新、生生不息。
反观我们自己,被各种困难、烦恼困扰着,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心灵清静的时间没有几何。环境原因当然有之,但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属性战胜了自然属性,思想战胜了本真,被陷入各种利益和条条框框中。
要知道,对未来恐惧、生命担忧等诸多问题的源泉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不在真实的天然世界里。大自然告诉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在当下。未来也许很丰满,但只有当下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此时此刻。思想诚然可贵,但是你真的是你的思想吗?你的思想没有欺骗你吗?因为有了思想所以我们才有了主体意识,但也因为有了思想所以我们脱离了大自然,把自己凌驾于了自然之上,各种问题也就出现了。
生命穿行在一个又一个偶发的零星片段里,若想得到安宁和满足,自然的方式远比思想的方式、超自然的方式有效。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大自然也有着别样风情,或柔情似水、或清新自然、或激情澎湃…,心境不同,感官不同,收获自然也不同。吉恩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呼吁我们回归自然,到自然中寻找答案。
你要的答案,也许就在这里。
让我们更好的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