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营销这个话题无数的人在说,但大多数讨论的,还是在场景化营销的语境下,电商平台或者基于APP的产品如何卖货的问题。今天想聊的是在场景化营销的语境下,如何卖服务的问题。
在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场景化营销?有人这样总结:在销售过程中,以情景为背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口、耳、鼻、眼、心同时感受到“情感共振”式的体验,通过情景来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激发消费者的共鸣,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简而言之:以场景来触发消费者的购物欲。
场景化营销属于体验式营销的一个细化范畴,有些时候,产品的体验也不足以令消费者为之买单,你必须给他建立一个适当的场景,以氛围来烘托,打动他内心的情感,买下这件东西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如同你去宜家买东西,单件的家居堆成山放在一边,你连挑选的欲望都没有,可如果把沙发、靠枕、茶几、杯盏装饰成一间客厅,你身临其境,就会觉得这几件物品搭配起来竟然那么漂亮,这时候购买的欲望就来了。这就是商家给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场景,通过这个场景来触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场景式营销的三大特点:
1.随时性
微信、微博的盛行让诸多网友深陷其中,比如无意间刷朋友圈,看到好友晒的照片,她穿的某件衣服、戴的某块手表,你觉得特别好看,这就触发了你的购买欲,于是你问她在哪买的,她即刻将链接推送给你,你下单付款。还有许多商家喜欢转发消费者的买家秀,以此来刺激购买,类似的购买过程中,消费者是不带有主观目的性的,完全是因为看到了某个场景,激起了购买的想法,这就是场景式营销的随时性,完全出乎意料,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2.不相关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同朋友闲聊,内容是关于近来的雾霾状况,转而又聊起朋友最近在做的产品,基于朋友这个人,对他的产品产生购买的想法。从天气聊到产品,这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而纯粹是因为朋友这个“人”起了作用,这种场景式购买就体现了不相关性。
3.多样性
群岛时代的来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群体特征,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的场景设计,使得场景化营销变的更为多样化和立体化。
想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总需要一个参照物,这次就选择最近依靠场景营销迅速发展的《今今乐道》作为案例好了。
自媒体的场景化营销,与实物类电商最大的区别是:自媒体本身提供的是内容,实际是一种知识服务,而服务电商特别是知识类服务电商的应用场景其实是不那么明显的。你很难想象到一个固定的场景,然后说,在这个场景下,用户一定需要获取知识。
所以,这几乎让知识类自媒体的场景化营销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还有着一线生机。这一线生机就是,自造场景,在自造场景中植入自己的知识服务,把这个自造场景当做一张相片,夹入用户日常生活的时间线当中去,就好像把相片放到一个相册中那样。就比如《今今乐道》的“每晚九点,陪跑创业者的所有创业梦想”。“每晚九点陪跑”,这是自造场景;“陪伴创业者的所有创业梦想”这是提供的知识服务。
这样,通过一个自造场景,把自己的“每天推荐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主打创业心理学”,“专治各种想不开”的知识服务夹入了潜在用户的时间线中。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几篇类似于“买家评论”的写《今今乐道》的用户体验的文章,发现还是有不少用户会买“自造场景”的这个账的。其中一个用户的评论比较有趣:
“我是一个创业者,一个五年的跑者。”
“那些所谓激情燃烧的high曲真心不适合我的小心脏,作为一只摩羯创业工作狂,跑步时间是奢侈的,恨不能在跑步机上能开个电话会议,又恨不能约个客户一起跑出成交单,但跑步就是这么一件孤独而又乏味的事儿,呼吸之间只容你大脑慢慢地专注在一件事上。思考估计是人类上帝送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了,于是,跑步的时候,往往是我进行最独立而深入思考的时候。”
“健身和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身上的每一寸赘肉,都是向生活妥协的标识,体胖还需勤跑步,人丑就该多读书。跑步和读书这两件事似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觉得人对时间的贪欲铸就了一切恒久的商业,就像想长生不老就催生了保健行业,想缩短空间跨越,就推进了交通提速。于是乎《今今乐道》很顺理成章地用“陪跑创业五公里”成了我跑步时的好朋友,这个节目很有意思,信息量巨大,而且说真的,注意力如果一不集中,未必能跟上主讲人杨铄金的跳跃思维。跑步时,也能吸收大量的深度知识,引发我的后续思考,实在是居家旅行,跑步必备!”
当然,这样的自造场景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知识类自媒体,这是一个还需要更多案例材料来证实或证伪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