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书名是一个空间概念,甚至会让人联想起各种导游类书籍。但是翻开内容却会发现,这本书倒是与时间有更密切的关系。从目录上看来,就是一系列时间点:从周四早上开始,每半天一节,持续到了周六晚上。这些时间点,就标明叙述行为时间。从篇幅上来看,理应是平均分配的,但是仔细看来,实际有微小的区别,这个留待下文再说。
而在被叙述时间中,则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
同时,为了让这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这本书在叙述上则是将“我”——作为一个收听记录者——将讲述的内容完全记录。这就造成了文本中两个不同的叙述声音。一个是情节的主角的,而另一个则是这个记录者。两者的结合,充分地体现了叙述时间运用的妙处。
二
最能够体现叙述行为事件区别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篇幅大小。前两次的页数较多,达到了四十页。而后面的几次讲述,只有二十页出头。这种篇幅的区别,与被叙述的内容有强烈的联系。在头两次的讲述中,被讲述的内容有很大方面是包括了对自己家人朋友的一些介绍,在介绍这些内容的时候,往往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能量,自然可以说得较多,内容多也是理所当然。
当讲述越来越发展,进入到了本文的主体,进入到了讲述者的情感生活的时候,篇幅骤然减少。而这个时候,细节也开始变多了。在之前回忆参加法国抵抗运动,阴差阳错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中,讲述者都是以一种不在乎的口吻,仅仅是回忆几个有趣的“误会”,对具体的活动并未展开详述。而当他开始谈论自己情感生活的时候,各种细节则扑面而来。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一颦一笑,也都讲得有声有色。
在最后的周六晚上,这个时间段落被分成了两个小节。它所占得篇幅也是所有事件中最多的。在这一部分中,叙述的事件内容相对减少,更多是讲述者自身情感的倾诉。稍有经验也都知道,谈起自己情感经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成为演说家。最后这一部分再次证明了这回事。
三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叙事时间的运用,倒是值得关注一下。两种时间的对比,在这本书中的表现极为突出,简直就是为了“叙述时间”这个术语而做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