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都说:“老师,你多操心,孩子就听您的,在家我们都管不了,说什么也不听。”这句话中,除却一部分恭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家庭教育的现象,就是很多家长已经或者逐步丧失教育的“权威”。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原因很多,其实主要原因应该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如果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参与,就丧失了发言权,进而丧失了教育“权威”,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玩手机或者看电视,等孩子做完作业,瞄一眼就算检查,如果发现孩子完成的不理想,大发雷霆,让孩子撕掉重写,孩子的心理就会极度不平衡:我辛辛苦苦的好不容易完成了,你玩够了手机,一句话,就让我撕掉重新写。孩子的抱怨,在于他感受到了不公平。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如果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能全身心的陪伴,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一直和各位家长强调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做隐形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家,好像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如果我们每天下午甚至到晚上,视线都在手机、电视上,几乎长时间不在孩子的身上停留,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被漠视的感觉,进而觉得自己的是不重要的,甚至认为父母抛弃了他。虽然,父母都在身边。
每天,下午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应该满面笑容地问孩子:“今天你又哪些高兴的事儿,和我聊聊,好吗?”当孩子和我们聊的时候,我们一定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双眼要看着孩子,用心倾听,并且和孩子及时交流,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获得爱的归属感,真实具体地体验到父母爱。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爱”,我一直建议父母要经常拥抱孩子,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事实上,不单单是母爱,所有让人产生依赖的感情都无法单纯靠精神层面交流。一个亲昵的紧紧的拥抱,有时胜过千言万语。爱人的怀抱,是世界上最让人留恋的地方。
爱,是教育的前提,这一信条不仅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可能有的家长说,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我要说的是,爱是爱,但是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却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就像前文我说的,如果仅仅关注孩子作业的结果,而不去陪伴孩子作业的过程,孩子是很难感受得到父母的爱的,更难以树立教育的权威。
如果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注意和孩子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及时地拥抱孩子,孩子在这种交流与拥抱中会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学习中的快乐和困惑,而这种倾诉与交流会缓解孩子的学习焦虑,父母的及时鼓励,更会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而产生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无论是和孩子的交流还是给孩子的拥抱,都是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有助于克服或者消除孩子的抵触感。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信任感,是我们树立教育权威的重要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行得通,“亲其父母,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