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给母亲打了电话,确认她明天过来的时间,并告知她因为公司的活动,明晚会九点多回家。我们聊了十几分钟,常规琐事,了无新意,却也不觉得无聊和漫长。这在从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自从十几年前离家后,每周给母亲打个电话,已成为惯例。每次的话题不外乎,母亲问我:“最近怎么样?”、“今天吃什么了?”、“早饭一定要吃啊!“、“每天早点睡!”、“加班那么多,要保重身体啊!”。然后她会把最想知道的问题放在最后面,“有没有人给你介绍对象啊?”、“有没有去参加相亲活动啊?”。我呢,不愧是个相声爱好者,一路“鞥(eng)、哎、嗻、是”,最后就差说一句“别挨骂啦”。除了上面,我基本就说两句,一句是:“妈,你走路时上下左右前后都看一下再走!”,另外一句是:“妈,你保重身体!”。
从小我就没有和父母聊心事的习惯,离家之后更不用说了。喜悦倒是可以分享,烦忧则是只字不提,俗称报喜不报忧,为的是家人放心。所以,母亲在几年后听我说起,之前在医院做小手术的事情,充满了惊讶。我还记得,当时躺在手术台上,大夫还在说:“家里人必须签字,不签字不能做手术!”最终,还是自己签了字,签完就被麻醉过去了。
自从回到沈阳,离母亲近了,通话却多了起来。从例行公事,甚至于不愿意打电话,到隔三差五聊个没完。还是那些话题和琐事,却感觉充满了乐趣,心底里特别特别踏实。当然,这也与母亲的进步有关,她留在最后的问题,已经不再问了。我之前和她说过,“妈,我知道你关心我,想要我过得幸福,这样你也开心。但现在我也很好,你难道不开心吗?我渴望爱,也渴望家庭,但为了遇见那个命中注定的人,我愿意花时间去探索与等待。如果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那还不如单身幸福呢!”特别是经历了二姨的去世,母亲对很多事情也不再执拗,更愿意去享受当下。我为她骄傲!
虽然未婚无娃,但我始终相信自己会是个好母亲。哪里来的响当当的自信呢?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教会我的那些传统、质朴的美德外,其余的都是我撞墙撞出来的。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自由和爱的空间,让其自我探索和交流,只在必要的时候雪中送炭。这就是我的领悟。
前几天丹姐分享了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父母和内在儿童的角色”。我之前就有这样的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既是自己的父母、也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时我会称呼母亲为“CHENG老太太”,开玩笑的说:“CHENG老太太,咱们绝对是老朋友了,我都认识你三十多年了。”母亲也是个极具幽默的人,“对啊,好朋友!”
我们自己在成长,也在和父母一同成长。好朋友,好同学,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