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可能是从寒假以来,阳光最充足的一周,晓丫头周六又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可是当我打开窗户看到满眼都是阳光的时候,她“哇……”的一声惊叹,一咕噜就爬起来了。晓妈不在家,我们和晓丫头弟弟一起去江滩放风。都说春雨贵如油,今年的油格外的不值钱,刚刚开春江水就上涨了很多,以前捡石头挖沙子的江滩都淹没在水下了,但看着滔滔江水和渺渺水烟,两个小朋友不停说“快看大海”。原来这春天的水真的活了起来,那种欢快和灵动饱含着按捺不住的生命力,江边的柳树也生出了绿色的小芽芽。同样的地方也许就在一个月半个月之前,还是“寒潭静如练”呢。
每个周六,晓丫头都是疯也似的嗨着玩,总是说每周只有周六可以玩,其实她每周玩的时间还是不少的,但也只有周六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所以是她最轻松也是最期盼的,更是最不愿意休息的。上午玩了一上午,跟弟弟和舅妈一起挖泥土、捡石头,装点弟弟家的新花园。中午去吃烤鸭,一边吃一边说“妈妈会不会也在北京吃烤鸭呀?”吃完饭感觉她挺累的了,有点想睡觉,但坚持不睡,还是要跟弟弟一起玩。两个人又打打闹闹玩了一下午,直到五点多钟才回家。
这周的各种作业都没有好好完成,唯一有点进步的是数学口算,从开学到现在一直在口算上给她加班加油,现在100以内的口算能够不害怕了,虽然速度比她弟弟要慢,但准确率明显高了。每次算完我都问她怎么算的,让她把方法再给我讲一遍,感觉她自己也在想着能赶上弟弟,还是练得比较认真的。看来真的印证了那句话“数学是思维训练,需要反复练习”,接下来我会随时随地问问她几道题,让她把自己的方法不断巩固,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周的两个小测试都是满分,晓丫头高兴得不得了。
不过,坐不住和想玩还是她的两个老大难的问题,一开始连写作业都比较费劲,恨不得把她摁在椅子上,后来放学后把她送到居委会的托管班,有点课堂的感觉,而且老师也比较严格和认真,所以每天晚饭前能把作业做完。但回来后我们辅导她学习,还是有些费劲,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的,一晚上压根儿就干不了什么事,很快就到了需要上床睡觉的时间了。我得试着和她一起学、一起念、一起背,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下周看结果。
最近晓丫头迷上了《米小圈脑筋急转弯》,自己看完了追着家里人问。你别说,有些小问题还真是挺难的,好多我们都不会答,然后她就给我们讲,一起聊着这样的话题,乐此不疲。现在睡觉之前不让我讲故事了,抱着那几本《米小圈脑筋急转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那个劲头真是惹人爱。有个陪着娃读书的父亲说“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成长铺路,孩子喜欢某样东西,我们要围绕孩子这个兴趣和爱好,不断地给予一些素材、教育资源”。我觉得有些道理,晓丫头比较喜欢探索,好奇心比别的孩子要强,给她讲那些童话故事,她的兴趣不大,但对于这样的嫌疑类的东西,兴趣往往比较浓厚。
而且,在培养她阅读的兴趣中,和她一起读书,边读边交流非常重要。这一点我要向悦悦爸学习,寒假期间他就和孩子一起同读一本书,一边读一边交流讨论,这对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和孩子的感情,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都是很好的途径。下周开始试试和她一起读悬疑类的小故事,跟她一起分析故事的情节和发展。以前在阅读方面,我感觉自己还是有功利情结,也就是过多过重看待结果,比如看漫画书我就觉得不利于她识字,觉得看有文化背景的会比小鸡小鸭的故事好。反思一下,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她养成一种兴趣,找到一个发现和探索未知的途径,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后面。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和她的交流还不够多,这也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因为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她思想上的一些小小的偏差,给她一些价值观的渗透,或者一些精神的引领,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才是最为有效的。昨天晓丫头给外公外婆讲脑筋急转弯,可能班里有不少孩子都喜欢这本书,她就又开始吹牛,说别人都求着她要看书。我就把她搂在怀里,问她是不是又夸张了,这样的夸大其词是不对的,也有说谎的嫌疑,这样的耐心说服比吼她要好很多。
最近我自己精读了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可谓受益匪浅,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传播专业的书,更是做人做事的大学问。在沟通的世界里,情比理重要,兴趣比用处重要,爱比管重要,示范比要求重要,轻松的比深刻的重要。在思想的领域,弱的比强的管用,软的比硬的管用,温暖的比冰冷的管用,浅表的比深沉的管用,如此等等,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也是适用的。看完这本书后,对老子的《道德经》有了新的认识,需要重新学习和思考。
其实,陪娃学习,又何尝不是自己在不断学习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