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日,躺在床上的时候收到了好友的消息,她说她想转专业,可能要出国重新开始。
当然这还没有最终定下来,毕竟已经进入大学大半年,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她说,刚刚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但专业转不过去,所以只能考研时跨专业或者现在出国留学。
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劝她。简单说了几句约定改日再聊之后,就放下了手机。
她一直是很理智的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高中住校时偶尔卧谈到凌晨,总是她安慰不知所措哭泣的我,从未见她迷茫过。
她有着自己的执着:写小说,画画,追动漫,弹钢琴,打篮球。现在在北京,一所很好的高校学着我很羡慕的专业。印象中她并不排斥自己的专业,不知为何突然打算就此放弃。
在床上翻腾了好一阵才睡着。虽然还未确定,但的确结结实实震惊到我了。
一直以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她的人,突然有一天告诉你,她不想在现在的路上走下去了。
就像身后的一面墙轰然倒了,虽然没有将重心靠上去,心里还是一惊,铺天的灰尘遮住前面的路。
不知道该为她庆幸,还是惋惜。
02
很多人都对自己现在的专业不满。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由选拔人才的制度决定的,分数高的优先选择,或者说选择余地更大。而更悲惨的现实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更不清楚日后想干什么,盯着几十个专业的名称头疼。
选什么专业都是因为爸妈的一句好找工作,或者看什么录取分数高就报什么。只是为了去到门槛高一些的大学,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说到底是因为有竞争。大家都去争的东西,哪怕不是最好的,也是最珍贵的。
当然,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进入好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就会拥有好的前程。然后呢?人生就会一帆风顺了吗?更何况,这些因果顺承,根本不成立,但还是一窝蜂的选了好找工作、热门的专业。
所以高考之后,能进到理想学校学习心仪专业的太少太少。
其实细思之,很多人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真正的厌恶,只是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结果,从而对眼前已经到手的东西产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排斥心理。
这种情况和小孩子的心理有些类似。如果大人拒绝了给他买某个心爱玩具的要求,小孩就会坐在地上大哭大叫。为了哄他,大人往往会将手头的东西塞给小孩,而一般小孩的第一反应则是连看都不看就扔掉,继续哭闹。
并非真的讨厌,只是心里有了一个预期,一个位置,便拒绝接受其他一切。
身边但凡出现能勾起自己一点点兴趣的事物,比如写作,便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展示给旁人:你们看,这才是我喜欢的!
于是便有了“我特别讨厌自己现在学的,但特别喜欢写作”的错觉。
曾经的我也有这样的错觉。
03
之前特别想学小语种,学新闻,做编辑。于是无论如何也要学有关的专业,无奈事与愿违。
重新拿起笔后,开始关注一些公众号,对比研究一下不同的文风。这中间有只比我大一岁却已经出过一些列书,篇篇文章阅读量飙十万的美女作家,也有浪迹天涯喝酒言欢,几天一个地方四海为家的女侠客,还有一个职业是试睡师的年轻姑娘。
私以为,任何领域都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写作自然需要对文字的敏感,比如9岁出版自己散文集的蒋方舟。当然,大量的阅读也必不可少,与众不同的经历自然锦上添花。
也知道几个一直默默关注的编辑的故事。经历很苦,学历不高,但真的仅仅是凭着一腔孤勇和热爱走到了现在,出了几本书渐渐有了固定的读者群。
我对她们是心怀敬佩的,但自己还是怯懦,心里想着若是自己,如果在北京的地下室天天吃泡面,恐怕早早就会跪倒在现实的脚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她们的那种程度。
唯有疯狂坚持的人,最终逆袭成名,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那个疯子。
曾经想,没有天赋,没有与别人不同的生活,又没有那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你写的东西有什么吸引人,别人为什么愿意花时间看。
他们看你的文字,只是因为认识你这个人罢了。反过来,要是有人因为看了我的文字而愿意认识我,就好了。
好像就是那一段时间突然明白了,热爱归热爱,并不代表一定可以做的很好,无非动力多一些罢了。能靠兴趣赚钱的毕竟占少数。
要明白,有梦想和能实现梦想是两回事,要不会活的很累。
但现在,如果你问立志成为一名建筑狗的我还坚持写吗。我一定回答当然了。
喜欢是喜欢,哪需要考虑那么多。没有必要一定学着有关的专业做相关的工作,工作与兴趣并不是一定紧紧粘在一起的。有个工资多多的工作,赚了钱把自己喂饱才可以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啊。
还是要养活自己啊。在满足不了口腹之欲之前的所有理想都是荒诞之谈。
就像卢梭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
能做着自己热爱的领域有关的工作,自然最好。如果不可以,我也坦然接受。
当爱好只是爱好,它便很纯碎,不是负担,早已融入生活成为柴米油盐的一部分,成为和喝水睡觉同等重要的事。
04
好像有些扯远了。
想说,每条路上都有被人潮踩在脚下的人,即使学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不会就如此万事大吉,也许需要付出比以往几倍的精力去换取一个不错的结果。
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兴趣变成专业啊,把真正的热爱,置于平时的时光里把玩,不是更好么。喜欢打篮球的男生大都为了消遣为了锻炼,真正想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又有几个。倘若真的学了但是发现和理想的不一样,那种失望的心情恐怕只有自己受着了。
想用很客观的立场写这篇文章,不建议你们盲目跟风出国留学或勉强自己接受十分不满意的现状,只是想说,跟着心走。
在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之后。
身边有大学学了高中时期最不擅长的化学,努力一段后发现打开新世界大门遂爱上有机无机,现在年年第一拿奖学金的老友,也有在被专业调剂不甘心,半年后到北京学习法语准备留学的模联姑娘。
都是有勇气去改变现状的人。
不管是努力接受现在的专业,亦或是跳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只要不妥协,不混混度日停滞不前,就是好的。
认真过,却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带着认真走到最后。你总觉得你的认真是需要有回响的,像一枚硬币落在地上,你渴望听到它的回音。
选择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料到路的尽头是什么,更没有谁生来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使其顺遂无流离,我们能做的只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认真过每一天。
认真的选择了,就认真的去经历。
当我们带着一股子认真劲的时候,哪怕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也会带着亲切感,因为在没有抵达未来的岁月里,依然活得通透、圆满。
在懂得了这些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碧云的那句话的意义:如果有一天,你湮没在人潮之中,那是因为你没有努力活的丰盛。
希望迷茫的你们,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
就像林徽因说的,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