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一颗古松的形象是随着观者的主观而变化的,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当你是一位木商,那你将会带着实用的态度去看古松,当你是一位植物家你会带着科学的态度来看古松,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就会带着美感来看古松。而无论是木商还是植物家,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他们把古松当作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探寻其他方面的价值。而美感态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和意象的独立。不计较实用,不进行抽象的去思考,只用自己的直觉去感受这个物品单纯的形象。
“生命”与“活动”是同义的。而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在“用”的角度来看,美相较真和善是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但在美感的世界里,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无论是英雄还是美人,远远都没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首诗一句词来的亲切。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为什么树的倒影比正身更美?美和现实的世界有一个距离,你持实用的态度去看它,它就只能是实用工具,而当你看见一个太过于熟悉的实用工具时,你也很难跳出现实世界去欣赏它本身的美。因为倒影和现实世界有距离,所以更容易纯粹的去欣赏。
美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要适当。美和实际生活距离太近容易带入实用世界中去。而距离太远则会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和自然也需要距离,为什么你会觉得有些艺术有些不近情理?因为如果艺术将生活模仿的惟妙惟肖,那我们已经有了人生和自然,为什么还要模仿的艺术?
艺术是主观的,但必须经过客观化,情感是艺术的必需品,但如果只有情感,就失去了观赏者的角度,就不能创造一个好的艺术。蔡琰和杜甫都是在“痛定思痛”中完成了《悲愤诗》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们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决写不出的,因为他们无法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