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人格类型》第一章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而另一种人则不这样认为。
这是本章中提到的一个笑话,也是一句睿智之言。
把人进行性格分类,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类中,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没有任何一类可以概括自己。前者认识到人的相似性,后者寻找人的差异性,彰显人的独特性。
相似性带给我们熟悉感、亲密感、确定感、归属感。
我和某某某都比较外向,都喜欢交朋友。
原来我是A型血呀,怪不得我对自己要求这么高。
我和某某某都是云南的。
差异性的宗旨就是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我是独一无二的。
承认跟他人的相似,对崇尚独特性的人来说,是不情愿的,不喜欢的。对他们来说,很容易有一种即将要淹没在汹涌人潮中的感觉。
独特性,带给人一种我以“我”的方式存在的感觉。
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这就是我!
每个人也都需要这种”我存在“的感觉。
看了这一章,也让我更加地理解了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情况。许多人知道我是做心理咨询的,就会问我,你看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句希望我将他(她)归于某一类的提问。可是,当我真的告诉他(她),他(她)可能是某种类型的人时,他(她)马上又说你说错了,给予了反射性的否定,连去想一想的停顿都没有。他(她)是真的想反驳我吗?不是,他(她)是既想了解自己,却又不想让自己淹没在某一类当中。
在咨询中,常常是在初始访谈时,来访者常常会问,我是抑郁症吗?不管是失恋,出轨、焦虑、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只要感觉自己有情绪低落,最先问的常常都是这句,尤其在某明星某学生某某人因为被确诊或疑似为抑郁症而自杀之后,内心更是惶恐不安,想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看看自己是否是抑郁症。不管答案”是”还是“不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确定感。但这只是增强确定感而已,情绪问题依然存在。
心理咨询流派众多,对性格类型学说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强调以结果为中心的,偏爱性格类型学说;强调尊重来访者的独立性,强调工作在此时此刻的,会回避性格类型学说。
某些性格类型,是人类经验的智慧,熟悉和了解此种性格类型,会让咨询师对来访者在短时间内有个概括的了解,比如美国精神分析师南希.威廉姆斯会将人格分为: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自恋型人格、分裂样人格、偏执型人格、抑郁和躁狂人格、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表演型)人格、解离性心理。南希的分类是基于临床咨询的分类,这样的分类对咨询师开展咨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再复杂的分类系统,都逃脱不了“把来访者的现实硬塞进固定的鸽笼式分类框架“这一结果。对于咨询师来说,”另一种智慧也很重要,就是初学者头脑的智慧,其中的智慧存在于看待每个事物都像第一次看到那样,没有习得的理论假设或过滤后的体验“。这意味着,看待不同的来访者,都要摒弃过往的经验,保持空心来对待,即使是对待同一来访者的不同时段,亦是如此。
书中也讲了一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会在两个治疗时段之间打开咨询师的窗子,让自己充分振作,以迎接下一个来访者“。就是不想让对上一个来访者的经验影响到对下一个来访者的咨询。
这又会让我不由地想起来访者们经常问的话:”我这样的情况,你也有其他的来访者遇到过吧?他们是什么情况昵?“确实,如果归类的话,不同的来访者有其相似性,是可以划归为一类的,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情况又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相同的起因、相似的人格,其走向、其结果、其解决的路径又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性格类型学说,虽然将人划分成了不同的类。但是,并没有谁属于单独纯粹的某一类,都是各种类型的混合。比如描述一个人的星座,就是除了主太阳外,还有月亮、金星、火星等等,太阳星座都是白羊,月亮星座可能不同,即使月亮星座相同,金星又可能不同。
调配药物,相同的药草,不同的比例可以调配出完全不同功效的药物,有的可能是补药,有的却可能是泻药。同样的性格类型,混合的类型造就了人的独特性,“就如同个体的指纹一般”,你见过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吗?微乎其微。因完全不同,人类才可以放心地将指纹用作独一无二的钥匙。
人的独特性,往往在细微处显现。对心理咨询来说,”重要的是对每个细微行动和互动的注意力的强度和准确性,是一个时刻与下一个时刻之间的联系。”这比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判断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