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与我的故乡彬州相邻的旬邑张洪镇的一位农民,慕名前来咨询一桩民事纠纷如何依法解决。给这位乡党分析完纠纷的性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等咨询意见后,闲聊。我突然问了一句:你们张洪的苹果非常有名,你种了多少亩?这位乡党回答:我种了十多亩。同时感叹道:把我们这茬农民下去,就没有人务农了!
这位乡党的感叹令人震惊!也让我深思!
确实随着剧烈的城镇化进程,我的故乡正在远我而去。经常回乡,进入村子,诺大的一个村子经常见不到几个人。十多年前新农村建设修建的漂亮新村,许多人家的漆红大门紧锁。偶尔能看见背风向阳处,有几位年老的长辈聚在一起耍牌、闲聊。经询问,回答: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都到地里去了。其实这些老人说对了部分原因。农村人的去向,无外乎青壮年外出打工、青少年外出上学,甚至部分老年人跟随孩子进城等。总之农村人口出现空心化的趋势。据报道南方工业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村土地出现撂荒化,但在我的家乡还较少见,但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小时候,农村实行集体化,割裂了农民个人贡献与收益的联系,所以生产效益每况愈下。有点手艺的人外出务工必须持有公社、大队、小队的价绍信,一纸农村户口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终身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了,也彻底解放了中国农民,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一包就灵,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我的那位旬邑乡党虽然是一介农民,但他的感叹其实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即中国农业怎么办?进而引申出三农问题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下一步谁来务农?怎样务农?
仔细分析,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随着前多年教育产业化的浪潮,高中逐渐普及,大学在不断扩招,一部分年轻人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大都市;外出打工的,学有一门手艺或者在城市经商做生意,能在都市扎根立足的已经不愿回到故乡;即使在外站不住脚回到故乡的,也不愿务农;即使愿意务农的已经不会务农。且不说农业技术人才,即使一般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人在哪里?所以,中国农业的下一步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向世界宣告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下一个一百年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现在正迈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趋势。城镇化表现出的人口聚集的趋势必然是走向城镇。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两年出现了多个城市抢人的现象。乡村振兴也需要人。虽然我们调整了人口政策,但人口的更替和增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乡村振兴,人从哪儿来?
我个人觉得,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下一步的农村改革必须解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即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
形势已经变了,乡村振兴绝对要有新思维。前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村发展家庭农场、鼓励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的路径非常正确,各地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但要注意,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必须注意责权利的明晰化。坚决反对简单化,一刀切,甚至强迫命令。
人们总会犯吃了一日饱饭忘了三日饥的错误。缺乏创新精神,每每遇上问题,总会容易回忆过去。虽然我们现在每天像过年,但历史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农村改革千万不能走大集体的回头路。因为大家的财产交给少数人管理总是避免不了控制人腐败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责权利一致的问题。
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对于已经彻底城镇化,已经没有返乡意愿的农民,是否还应当继续坚持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值得我们思考。探索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序、有偿的退出机制,也许是扫清农业科技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一个现实问题。
个人思考,有感而发,欢迎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