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难得偷得半日闲,与哥嫂一起5人,驾车跑到了百里之外的夫子庙看新年灯展。
一进入市区,就是满眼的红灯笼,一直延伸到夫子庙步行街;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气氛,愈近夫子庙,愈多的人流交汇,步行街各种叫卖不绝于耳,跟随着人流及一串串各式各样的红灯笼,我们终于找到了灯展的入口,买票进入后,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一棵金凤在上的梧桐灯树,凤凰灯在梧桐树中甚是耀眼,一句“凤栖梧桐,吉兆满堂”更是点睛之作!既隐含了鸡年的美好祝福,又暗合了夫子庙所包含的寓意及天下父母学子最美好的愿望:招才纳贤,凤起龙飞!
沿着灯笼一路前行,进入贡院,也就是灯展的主题会所,各式的明清灯笼将整个贡院照的灯火通明,而这些灯的造型与过去府学所提倡的“德” ”诚”“勤”等故事相结合,更像是在学堂的另一种学习,而非仅仅的观赏! 在贡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由夫子庙文旅集团与刘晓先生共同筹建的华夏教育展,在游灯观赏中学习了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史!
人类由本能的传递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到有场所、有组织、有目的的设立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价,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转变,这一转变,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古老的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庠(xiang)”和“序”。“庠”是专门教“德”的地方,“序”则是专门教礼乐或射习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和阶层分化,到西周时则分化为乡学和国学两部分。
乡学主要包含家塾、党庠、州学及乡校,主要针对一些富家子弟;
国学则分小学与大学,主要针对皇家及高官子弟的教育。
西周的科目设置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东周基本延续了西周的教育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中央官学及地方官学,科目设置则增加了算学、律学及其它的学科,这一时期也是文化大发展时期,陆续出现了很多历史上出名的学说及名人: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一说滕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史鲁国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融入了自己对如雪的理解,有些也较为偏激。
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说“比较,他对儒家典籍的重新整理有着显著的贡献。
及至隋唐时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国子监隶属礼部,一直沿用至清末。
"刀笔小吏"之典故则源于宋之前造纸术还未产生,文字主要记录在竹简或木牍之上,而汉代学生要想获得课本,必须自削竹简去太学抄写,"刀笔小吏"由此而来,看来做个读书郎或读书先生也是个体力活啊!
三国时曹魏开始在孔庙旁兴建学舍,到北齐时逐渐形成庙舍合一的格局,北齐首创国子寺作为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成为中国历史上单独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的开端。
唐代在中央官学及地方官学架构基础之上继续丰富学科设置,首次设置医学学科。
北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朝廷无法顾及官学的发展,少量的官学无法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蓬勃发展起来,至今比较出名岳麓书院最早就建于南宋时期,三次著名的改革科举、振兴学校教育的兴学运动,也发生在北宋时期,分别是范仲淹支持的庆历兴学、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福建尤溪人。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主张”性即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中的善性,恢复至善的天理。认为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学做事”教以事“,”大学“则学事之理。
明清两代,继续采用前代学制度,礼部主管教育,国子监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从明代开始,中央开始向省级派送教育主管官员-学政,并形成了科举必由学校的现象。
中国教育发展,虽此展有些简略,且部分朝代资料欠缺,但藉此也基本算是一窥全貌。伴随着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路向前,中国的教育史也一代又一代旧貌换新颜,想必站立在贡院中的孔子(石像),看到这些也会有些许欣慰吧!
灯展,不光点亮了一盏盏造型各异,创意频出的节日红灯,也藉此点亮了我们的心灯,在璀璨里看今日盛世的繁华,在灯影长河里看千年秦淮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