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从义兴回来后,去拜见太傅司马道子。当时太傅已经喝醉了,在座的还有很多客人,太傅就问大家说:“桓温从来都想造反,是这样吗?”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来。谢景重当时任长史,举起笏板回答说:”已故的宣武公废黜昏君废帝,拥立圣明之君简文帝,功勋超过伊尹、霍光。至于那些乱纷纷的议论,希望太傅英明鉴别裁断。”太傅说:“我知道!我知道!”随即举起酒杯说:“桓义兴,我敬你一杯酒!”桓玄离开座位向太傅谢罪。
【原文】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坛之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人物】
桓义兴、桓玄(369—404):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桓温少子,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历官义兴太守、江州刺史、都督荆州等八州郡军事。曾与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王国宝等人。后与殷仲堪反目,打败殷仲堪而并得其地。元兴元年(402)举兵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掌朝政。次年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为刘裕所败,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司马太傅:司马道子(365-403年),东晋晚期宗室、权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五子,晋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谢安死后,领徐州、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把持朝政,重用王国宝,与儿子司马元显大肆聚敛,奢侈无度,以致政刑紊乱。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因年幼,遂由道子辅政,操纵实权。安帝成年后,虽还政于帝,然实权仍操于亲信王国宝之手,招来王恭发兵讨伐,司马道子虽然杀王国宝、王绪以谢,但仍以司马尚之和王愉等人试图抗衡,却招来王恭第二度讨伐,最终倚靠儿子司马元显平定。此后政事皆由司马元显掌握,不久司马元显被桓玄击败被杀,司马道子被放逐到安成郡,元兴元年(402)十二月被毒杀,时年39岁。桓玄败亡后,大将军司马遵总摄朝政,追赠司马道子为丞相,谥文孝。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幼年丧父,青年时结交名流,与刘惔、殷浩齐名。晋明帝司马绍之婿。后与庾翼相交,任琅邪内史,庾翼死,永和元年(345)人荆州刺史,握兵权。二年(346)出兵伐蜀,三年(347)定蜀,灭成汉,进位征西大将军。十年(354)第一次北伐,攻前秦入关中。十二年(356)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兴宁元年(363)任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后又兼扬州刺史,尽揽东晋大权。太和四年(369)第四次北伐,因军粮不继败归。六年(371)废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七月病逝,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元兴二年(403)十一月,其子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谢景重:谢重,字景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明秀有才名,任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长史。
伊:伊尹,商汤之贤相。汤死,伊尹立汤孙太甲。太甲昏暗无道,伊尹将其放逐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修德,伊尹迎之复立。
霍:霍光(?-前68),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大臣,受武帝遗诏立年幼的昭帝。昭帝死,迎立昌邑王,昌邑王淫乱无道,废之,迎立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