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就出发的较早,深秋的早晨路边的草丛中已经有露水了。偶尔的风有微微凉意,迎着太阳走,总会带着几分朝气。
最近比较早到公司,早餐一般会去公司楼下的园区餐厅,喜欢那的馄饨,再配上一块鸡蛋饼就更好了。
每次下来就和餐厅的阿姨招呼一下,她便开始为我煮馄饨了,这时再去拿个鸡蛋饼等着,不一会儿一碗馄饨就出锅了。
喜欢馄饨里再放些葱花和醋,但阿姨出锅前总会适当的放一点,其实那一点已是足够。
端着馄饨,走到调味区,加点醋后,看上面飘着的葱花较少,就随手又加了点,可惜那多加的葱花就影响了整碗的口感。
早餐对葱花的好感源自于另外一份早餐:山东煎饼。
一份摊开的杂粮做成的煎饼,打入一个鸡蛋,可以加脆饼或者油条,最后点缀一些葱花和萝卜干之类。葱花或者萝卜干的好处就在于:你咬下一口煎饼后,不知道接下来的哪一口会碰到萝卜干或葱花被咬破的瞬间,充满随机的探索。
葱花之于馄饨也应该是这种关系吧。
葱花更让我想起数年前第一次吃大葱肉包子的天津。
因工作关系要去天津出一次长点的差,有接近两个月。一个人那儿,到了周末便跑出去溜达。
还特意跑去狗不理吃了一次包子,点餐的时候服务员特意推荐了大葱肉包。
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还是比较重口的,心里有些犹豫,服务员也再三说这是我们最特色的了。
不一会儿包子上来,带着蒸汽。第一口下去就遇到了小葱段,是葱白的那段,被蒸熟后就没了辣味,混合着包子内的汤汁和馅料,是充盈满口满足。也正是因为加了葱白就不同于南方汤包的甜腻,这也许才是葱白的初衷吧。
每一部分都自有其意义,每个细节都不可平凡对待,那恰如其分的比例应是值得我们追逐的关键。
沟通中语言、肢体语言和情绪在传递信息上各自占有不同的比例也即:7%~38%~55%定律。
这三项元素在沟通中所担任的影响比重。用词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得最重,是55%。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说话内容是最不重要的,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必要性也可见一斑。
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一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种比例我们也不必刻意去求证,毕竟沟通还是很个人的情况,其个性化的成分较多。不过,其中的大致比例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
是不是沟通中更多关注那占比并不多的部分,刻意的在语言上用力过多了?
语言之于沟通,就如那早餐里葱花,恰如其分的比例是关键。
如何把握那恰如其分的比例呢?听起来模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那咱们就试着用类比的方法找到那个恰如其分的比例。
最近听的最多的有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S:输入法竟然自然成句)
沟通的初心是,达到双方愉悦的完成信息的相互传递。
语言负责信息,体语负责整景和反馈。或者说体语用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沟通环境,通过体察对方的体语获得反馈并及时修正。
接下来就是比例的把握了。研究报告给的是 7%。 这算什么建议,完全木有可操作性。
馄饨里放多少葱花,没见过谁会去拿个秤去称一下,更不会去数每次应该放多少颗。
那多少的量仅仅是一种恰当的舒服感。比如,一碗馄饨上飘着一些葱花看着就很舒服,那吃起来也就是恰如其分的。
于是,在沟通中也要试着去找到那份舒服感,从一开始就都能感知的那种。言传应该也只能到此了。
人生是所有体验的总和。回味那些沟通中的愉悦体验,这些体验都应该被收藏且反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