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需要一个度,不能成为个人成就的围栏,应该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让他们有机会被认可,而不一定非要借助权威渠道的肯定,肯定他们的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圈的看客、经人介绍的慕名者,只要善于分享,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单调的环境所埋没。我们现在发展自媒体和共享环境的意义就在这。
一次,母亲给我一堆蔬菜,说这是她认识的某人推荐的有机蔬菜,我对有机蔬菜不太感冒,于是跟她说这东西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她不以为然,说电视、报纸都说好,那就一定是好的。
还有一次,我向一个朋友推荐余额宝,他不接受。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他找我问余额宝怎么用,我很意外,他说听别人聊天说这东西很棒。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件事,有时候我们宁可听取其他人的建议,也不愿意接受亲人或朋友的劝告,而理由恰恰是因为了解太深了。
我爱人是法律工作者,有法律问题的时候我当然会去问她,但是,说出来可能会让人意外,有时候我很怀疑她对我说的那些法律问题是不是准确的。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越了解就越不信任么,有时候确实如此。我们对家人、朋友越熟悉,对他犯的错误知道的越多,有些时候反而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甚至有时候会奇怪,这么不靠谱的人竟然还有人信。
就好像我爸,无论我说什么,他都在第一时间否定我,一个专注的反对派,而且反对的毫无理由,却也无法申诉,因为他觉得我这个人普靠谱。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学的说法,好像人对他人所犯的错误记忆更深刻,而经常忽视他们的有优点。与此相反的就是我们会认可素不相识的人,比如媒体、专家。
这就说道对权威的信奉。
比如,此前在马云还不像现在这么知名的时候,他做的演讲中会经常引用一些伟人的名言,借此提升关注度,也增加了自己话语的可信度。这种做法应该很普遍,包括我所写的各种文章也是会经常引用各类名言。
再如,在主流媒体上做广告的品牌比一些现实推广的品牌更能让人信服,消费者更愿意去购买,不是因为他们的质量更好,仅仅是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权威程度的不同。
还有不少学者、老师们通过媒体宣讲自己的理论,因为这样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即使有些理论并不怎么高明。相对来讲我们周围的人所讲的东西就不太容易信服,哪怕他们说的很对。
权威看似真实,却离我们很远,那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理论固然有它的道理,但这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所经历的事件中总结出来的,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典型例子——“眼保健操”,这是一位医学院的主任发明的按摩保健方法,对他自己可能管点用,但是否适用于全国这么多人?而且,即便是对他自己来说是否真的管用,有哪些证据还是仅凭自己的感觉,这一切都没有定论,也没有哪个机构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反正全国人民还在做,而且是由权威们主导着。
其实,权威这东西还是有存在价值的,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流派,权威都是促使众多同志们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运行最基本法则的基础,比如法律就是建立在国家权威基础上的社会规则,如果没有国家权威,哪怕法律规范再完善也不会有人遵守,就好像一些非洲的落后国家,完全照抄美国的法律,可也无法形成美国那种健全的社会法制。
但是,权威也是把双刃剑,过分迷信权威就会导致公平公正度下降、社会缺乏活力、丧失创新精神等等。我还记得中学时就听过说某某科学家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否定前人的科学成果,从而创立了新的理论之类的话。
权威需要一个度,不能成为个人成就的围栏,应该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让他们有机会被认可,而不一定非要借助权威渠道的肯定,肯定他们的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朋友圈的看客、经人介绍的慕名者,只要我们善于分享,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单调的环境所埋没。我们现在发展自媒体和共享环境的意义就在这。
这里说两个人,一个是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女士,一个是写了《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两个人都曾经是普通人,不在权威体系中任职,也没有过硬的门路,但是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却可以获得大众的认可,虽然直到他们成名后还在被众多的所谓学者们批评,被同行们贬低,可那又怎么样,谁也无法掩盖他们的成就。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