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饶舌歌手/八卦头条制造机器 Kanye West (侃爷)最近闹了一个笑话。二月中旬的时候,他号称要上法院控告著名盗版网站“海盗湾”(Pirate Bay),因为对方侵权了自己的新专辑。但到了三月初,网友就发现 Kanye 自己也使用在“海盗湾”。以至于不少网友开玩笑说:“Kanye 自己把新专辑上传到了海盗湾上然后来告对方盗版”。
作为一个正版倡导者,同时自己写的东西也曾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公众账号转载,我相信几乎每一家盗版网站都应该被指责。毕竟不经允许免费获得创作者花费成本和心血的作品,甚至以此牟利,无疑是一种对创作者的伤害。与此同时,正版使用者也在为盗版买单。因为从市场定价的原理来看,如果所有人都购买正版,那正版的价格也会比现在低得多,会更容易承受。盗版网站似乎无论怎么说,都不是绝对无害的。
然而世界上偏偏有这样的一家网站,他盗版了四千多万份作品,却几乎很少受到原作者和正版使用者的指责。它就是盗版学术论文网站 Sci-Hub。
Sci-Hub 由哈萨克斯坦人 Alexandra Elbakyan 于 2011 年建立。网站提供大量收费学术期刊论文的免费下载。内容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的上传。起初域名为 sci-hub.org。在2015年的一场诉讼中,败给著名学术期刊出版商 Elsevier,其 .org 域名被剥夺,网站也被暂时关闭。既不是美国公民也没有把服务器设在美国的 Alexandra Elbakyan 表示自己不会配合。一个月后网站复活,域名也改成了 sci-hub.io。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官司中,明明是“受害者”的 Elsevier 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而“盗窃者” Sci-Hub 却获得了大量的同情和支持。
而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知识应当是免费的”这么简单。
如果你尝试下载过学术论文,就会知道它高昂的定价。以国外期刊为例,每篇的定价在30美元左右。而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一个月查阅上百篇学术论文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以30美元一篇的成本,文献的费用就没有几个人可以承担。所以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提前订阅了各大学术期刊出版商的数据库使用权。从而使自己的成员可以免费大量下载。
问题到了这里似乎就解决了。可是现实是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每年向期刊出版商支付的订阅费用却大得惊人。每年需要花上百万美元的高校不在少数。连哈佛也表示自己已经交不起这个钱了。
使用别人的产品,支付版权费用,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吗?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往往当我们提到盗版的时候,总是提到作者的权益。然而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是不向作者支付稿费的!而大部分作者也不希望自己的文章需要收费阅读。但如果想在著名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作者还要向出版商交纳高达上千美元的出版费用!同时,学术期刊的编辑选稿工作也往往由知名教授们接近无偿地担任。更何况在电子时代,连印刷出版的成本都大幅度的减少。出版商们实际承担的成本远小于想象。
极高的订阅费用,加上极小的出版成本,这使得各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利润高的惊人。以 Elsevier 一家为例,其2014年的利润高达 10 亿美金。但这个加起来每年上百亿美元利润的行业,却很少饮水思源地将自己的利润资助给科研机构。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科研项目,还是由政府(纳税人)、高校(学生和校友)和相关企业(消费者)买单的。不仅如此,Elsevier还曾在美国国会力推 Research Works Act,该法案一旦通过,凡是联邦经费自助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和数据就不能在没有出版的情况下在网上免费公开。该法案遭到了大量研究者的抵制。同时出版商还时常给各个高校发律师函,要求撤下某教授在个人主页上自己归档的文章。
按一般市场的规律,一些廉价的替代者应该已经出现了,比如一个全新的,订阅费更低的期刊。但在学术期刊的世界却不是这样。各个级别的老牌期刊已经被各大出版商瓜分。即使新创立一家带着清新气息的,有良心的期刊,想要说服所有教授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发表在这个新的不知名的期刊上,想要让它的地位被所有人所认可,想要所有高校改变自己对学术期刊排名的认识,改变终身教授评级的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况且,虽然学术出版商数量巨大,但其实每一家都是“垄断企业”,因为虽然学术期刊千千万,但互相之间却不能取代。而随着领域的无限细分,每一个新领域的顶级期刊一旦被大出版商纳入旗下,就会变成一个新的垄断者。
对于垄断者的其他抵抗并不是不存在,在1999年,在协商降低订阅价格失败之后,Elsevier 旗下的 Journal of Logic Programming 的50名编辑(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授)集体辞职,并与另一家出版商一起创立了一个价格更低廉的期刊。然而 Elsevier 也立即重组编辑团队。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编辑团队身上,Elsevier 在重组编辑团队的同时甚至继续保有了原期刊的名称。这些抗议虽然令人敬畏,但想要组织整个编辑团队集体抗争十分困难,同时出版商依然保留了原期刊的品牌和价值,所以这样的事十几年来也只发生过几起。除此之外,数学家 Timothy Gowers 曾公开发文表示抵制 Elsevier,并表示有很多数学家也已经在不公开的进行抵制。在硅谷创业的数学博士 Tyler Neylon 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创建了名为 “The Cost of Knowledge” 的网站,号召以不向其旗下期刊投稿,不参与其旗下期刊审阅编辑工作的形式,抵制 Elsevier。到今天已经获得了 16 000 个签名。但这样的数目并不足以撼动出版商们的霸权。
所以尽管非议不断,论文出版商的垄断依然肆无忌惮。以美国为例,在最近连续几十年里,学术期刊的订阅费用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 CPI。而各大图书馆的经费却没有明显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作 Serial Crisis。明显的一个后果就是图书馆里期刊资源越来越少。不少人常常发现,你想要的文章不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的范围内。
所以,在学术出版的世界里,Elsevier 们像是横行市井的恶霸,而 Sci-Hub 的出现,更像是高举长剑的骑士,甚至是是向凤车宣战的堂吉诃德。他也许并不能改变学术出版商的垄断局面。但无疑向很多没有资源入口的人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也给了 Elsevier 一个教训。现在 Sci-Hub 上的资源还不够全面,每天也会接收到20万次请求。
盗版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可耻的。唱片业每年的利润都在下滑,Kanye West 们当然应该控告海盗湾。但爱因斯坦们并不是 Kanye West,他们有大学的薪水与福利,相对于版税,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看到。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视频里主持人向一帮教授提问:“这里有人反对 Sci-Hub 吗?”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也常想:如果民科们能常登陆 Sci-Hub 去查查文献,也许还真能做出些学术上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