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 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这第三章算是彻底的开始讲治国方略了,搞半天,前面两章都是铺垫啊。
那天翘楚在群里问,第一章到第三章的顺序为什么这么安排,是什么个逻辑,那会儿我还没读第三章呢,所以我也没搭话。(敢情你没通读一遍道德经就开始来写道德经读后感了?没错啊,我就是读一章写一章,写到后面发现前面都是屎也是很有可能,到时再改咯。)
这会儿我算是搞明白前三章的逻辑关系了。
第一章是一个大基础,相当于你写小说的人设,故事背景。道也好,名也好,先摆个设定,你得尊重这个设定,不然后面的道理就没法讲了,你也不用听下去了。
第二章开始摆世界观,辩证法一出,让你知道,美者丑所依,善者恶所依。你想拼命搞一堆好事,也会带来一堆坏事,所以你得顺应自然,处无为之事。
到了第三章,开始真正进入正题。这里是跟统治者说的一些道理,开始进入方法论成功学的阶段了,这章说了一些人民群众讨厌的话,因为这些是说给人民群众的对立阶级听的。什么?老子居然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那他的品德不是大大的坏了。
其实呢?这章算是解释给当局者听,如何无为之治,如何当老大才是圣人。有瞎逼逼的说这里开始讲愚民政策了,也有正经点的评论说无为之治总归还是太消极,没有正视人类需要进步,社会需要发展。
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说我的理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说作为统治者,别瞎起哄,不要标榜贤德,不要鼓动人们的欲望,让大家都安心过日子。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 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虚、弱心志,实腹强骨,其实老子是非常的实用主义者,讲到这里,之前那些玄虚之道已经不见了,这里讲的方法论非常接地气。就是让人别整天想东想西,搞什么理想情怀,填饱肚子和强健身体是最要紧的。想想那会儿的时代背景,天下大乱的,他说的可没错啊。越是标榜贤能,野心之辈就越出来生事,内有宫斗,外有战争就越是闹腾。而安安分分养生健体才是强国之本。
“为无为,则无不治。”看到最后,我才想起来,这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啊,叫老大们治国应该无为之治。
这时候恍然大悟了,怎么,你还没明白?那我们再来回顾一遍。老子先说道啊名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个世界有他的自然规律。(总设定)
接着说,任何事物呢都是对立统一的,好啊坏啊美啊丑啊blablabla,这是一定的。(形成上形而下都得照顾到)因为你干什么好事,总会伴随着坏事而来,然后就说到了无为,第二章承上启下。
第三章就具体讲了该怎么做,才是无为之治,我还以为老子这么臭牛逼,都懒得跟你解释呢,但他还是解释了一下下。圣人之治,应该重战略轻战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也掩盖不了。无为之治,就是重战略之治。统治者什么的,应该站在更高的立场去把握战略上的事,这才是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
光有战略没有战术也行么?不不不,我想一定会有战术的,这不才三章呢,后面还长着呢。毕竟战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何况战术呢。
不同的人对道德经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不光是文字层面的曲解带来的阻隔,是因为很多人在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加入很多自我,而不是真的去想,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不会因为你怎么样,你怎么做,而有所不同。
老子从根本上,就是遵从世界本来样子的人,讲一些很普通的道理。我们应该要看问题,看世界,要看到“现实”的样子,而不是看到“欲望”的样子,欲望,会让人蒙蔽双眼,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貌。
我们通过一些有的没有讨论,至少可以形成一种理解上的空间,这种空间有机会交错到一起,才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我们认识的道会不断的修正,也许,不,不是也许,是一定不会达到最终的道,但可能会不断接近,或者,至少是不断上升。这也是我们去解读,去理解的目的吧。
当然,我只是来陪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