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最大的话题依然是“抗疫”,国内挺过了疫情高峰,国际上又开始大面积爆发。
在家办公,电话会议成了工薪阶层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工作趋势。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外企,我们团队是服务于中国区的,但是老板都是在国外-新加坡,UK。
疫情爆发前工作模式是
日常工作在团队内部面对面的开展,每两周一个迭代,会有一些固定的会议在会议室召开,计划会议,每日展会,回顾会议,评审会议。
每十周一个Program Increment会和海外的团队一起电话会议沟通接下来的工作内容, 提前处理一些团队间依赖项。
是的,你看出来了,我们用的是SAFe。
疫情期间,先是中国团队在家办公, 大家应该都是很开心的,可以不用每天花两个小时在公共交通上。因为在家办公主要的变动措施有
- Planning 之前提醒所有人都提前看一下sprint backlog,想好一些可能的问题
- 每天的“站会”由以前两个团队各自十五分钟,变成两个团队一起半个小时
- 取消回顾会议,有问题就直接及时提
- 工作相关类的讨论,尽量不要在微信里发生,用microsoft teams。这样可以分channel,跟帖等,避免信息杂乱。
执行下来还不错,大家普遍认为在家办公效率还增加了。
3月初,公司开始回办公室办公 ,刚好进行PI planning, 团队内部要集中开会做用户故事地图,和海外团队之间有很多的在线会议。由于不能聚众开会,所以做用户故事地图的时候很纠结,借助于一些在线工具是必然选择,思量以后,有了一下的一些安排
- 所有的讨论都是在线进行
- 结合世界咖啡屋和用户故事地图,分组进行讨论,区分Host和旅行者两种角色,增加讨论的多样性
- 用在线工具icafe做用户故事地图,保证讨论的内容的可见性
结果褒贬不一,世界咖啡屋和用户故事地图的结合是一大亮点,大家对于这种新形势的尝试还是有热情的
但是用户故事地图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因为话题比较多时间有限,对于某个话题的讨论并不深入,生成的用户故事之后由进行了整理。
得到的教训就是,用户故事地图这种场景,应该是分话题找不同的时间段去做。不要指望团队成员能在一天内,对所有的话题从开始了解到最后做出地图,这样的时间安排效果并不理想。
3月中开始,中国团队开始回归正常的工作节奏,UK和新加坡团队因为疫情爆发开始陆陆续续在家办公
中国团队开了一次回顾会议,大家积攒了两个月的一些话题开始讨论起来,比如开会的效率问题,比如对单元测试的要求,对技术重构的要求等等。
和海外团队进行沟通的时候,在情况允许的下,我们决定打开摄像头,因为他们团队自从在家办公后就有了这样的决定。摄像头打开后,我们看到对方,开始不一样的面对面沟通,发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变得微乎其微。
看看scrum master 团队在打开摄像头后灿烂的笑容吧。
最后,结束下这个流水账。
敏捷原则十二条中,第六条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 to and within a development team is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不论团队内外,传递信息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90%的情况下其他人能够看出他们邮件中的语气是讽刺还是陈述,而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56%,电话交流能比这个数字更好些,但是还是少了些肢体语言的交流。
所以,当大家面对面进行回顾会议的时候,讨论才会热烈。
当我们在线会议打开摄像头的时候,才会打破语言的障碍。
希望国内国外,疫情能早点过去。“面对面”沟通能尽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