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个乞丐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拜托您行行好,让我在您家避避雨吧”。
农夫看着脏兮兮的乞丐,狠狠的拒绝了他,“走走走,到别的地方去”。
乞丐还是不死心,“您看,这么冷的雨天,我在外面会冻死的,您只要让我进去烤干我身上的衣服就好,我保证不会弄脏您家里的,求您行行好!”
农夫想了想,觉得乞丐说的还能接受,看了看漆黑的夜和瓢泼大雨,同意乞丐进门了。
烤干了衣服的乞丐又觉得饥肠辘辘,摸遍全身也没什么可以饱肚的,除了几颗小石头。于是他问农夫妻子,“能借用一下你家的锅吗?我想煮一锅石头汤”。
石头汤?农夫妻子瞪大眼睛,不敢相信石头还能煮汤,但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把锅借给了乞丐。
乞丐用锅烧开了水才把石头放进去,“如果能加些盐和菜叶就好了”。
于是农夫妻子又给了乞丐一些调料,还有晚餐没吃完的剩菜也一并给乞丐放进锅里了。
故事结尾大家都猜到了,乞丐捞出了石头,美美的吃完了这一锅汤。对于这个故事我们除了佩服乞丐的聪明,也可以学学他使用的一种策略,心理学上称之为“门槛效应”。
乞丐利用农夫的同情心先进屋内烤火,这样就先踏进了“门槛”。接下来问农夫妻子借锅煮“石头汤”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他们可能会想,反正都让他进来了,不如看看这乞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索性再给点剩饭剩菜。于是聪明的乞丐不但烤干了衣服,还美美的享受了一锅“石头汤”。
门槛效应,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上个月好心的你帮我从泰国带了一套护肤品回来,今天你去韩国要不帮我多带几套吧,我家人都想要呢,你这么好心,我感谢你啊。就是这种心理,让你做了一次好人就不得不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等等。
去年我接到过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市交通下辖的某单位,要对我的出行安全进行“了解”。因为是政府行政单位类的电话,我就没用多留心。后来慢慢开始套我的年龄,职业,姓名(出于谨慎,我报了一个假名字)……有种一步一步被“扒光”的感觉。没多久后,某某保险公司就给我打电话了,“您好,是XX先生吗?”“XX”是我之前报的那个假名字。
大家可以说我还是不够谨慎,但我觉得对方这套话水平实在太高,现在回想起来,对方也是用了门槛效应,一步一步让我不经意间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行为尽管令人不齿,但我依然佩服。
当然,门槛效应不仅仅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发生作用,在培养自身习惯的时候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先说说坏习惯的养成。有多少戒不掉烟的人,细细回想当初那个幼稚的想法“我就吸一根试试,反正一根不会上瘾的”,悔不当初。当你抽第一口烟的时候,已经一只脚踏入“门槛”了,接下来你会安慰自己第二根也不会上瘾,第三根也无所谓……直到你发现你开始主动去买烟了,然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再比如熬夜,明明定好十点半的闹钟,跟自己说好到点睡觉的。结果闹铃响起了,这一局游戏还没打完,不能坑队友啊,再迟一点点睡也没关系的吧。于是一拖再拖,往往将近十二点了才急急忙忙洗漱上床,一边懊悔今天又熬夜了,一边担心明天上班会不会迟到。又一次战胜“熬夜”失败。
再说说好习惯的坚持。跑步有益身心健康我们都知道,但是就是坚持不下来,有时候下班回家已经筋疲力尽了,对于跑步这件事是打心里的抗拒。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就走个过场好了,从家里跑到小区门口,顺便取个快递。事实上,当你迈开了腿,就登上了“门口”,你很可能跑到小区门口觉得这感觉还行,要不再围着小区来两圈?相信我,对于跑步这件事,你迈开了第一步,就再也停不下来了,直到你跑的大汗淋漓,神清气爽。
都说早睡早起,方能养生,可是有多少人为早上定了不下于三个手机闹铃,最后还是因为睡懒觉导致迟到。运用门槛效应,这事就轻松多了,今天我定7点30的闹铃,明天定7点25的闹铃,后天定7点20的闹铃……反正到最后不会因为起早床而难受,这就对了。当然,前提是前一天晚上不能熬夜,关于熬夜,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先定十一点半的闹铃,到点睡觉,然后每天往前面提前十分钟,直到完全达到早睡的标准。
前几天看到一篇介绍“微习惯”的文章,道理也是一样,用门槛效应对抗人的惰性。如果一天做50个俯卧撑很困难,那就先从一个开始吧,做多少算多少,总好过被50个吓到而一个都不做的,这样日积月累,做与不做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一天十个单词记不下来,没关系,那就5个吧,再不济,一个也行。
门槛效应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事,学会这个“槛”,我们可以培养更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上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