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大法:符合人类大脑工作规律的笔记法
从纳博科夫、梅棹忠夫、卢曼到艾柯,从鲁迅、吴晗、姚雪垠再到钱锺书,人人爱卡片。我也是一名重度卡片爱好者。我在阅读时,会不断在卡片上写下读书心得。我在写作时,同样会在卡片上写下一些灵感,然后快速检索过往卡片,将它们整理成文。这样的一套流程,竟然坚持了20余年。
那么,什么是卡片大法呢?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卡片大法指以卡片为基本单位的写作方法。显然,卡片既可以用于阅读,也可以用于写作。前者我们称为卡片笔记法,侧重撰写读书笔记;后者我们称为卡片创作法,侧重创意写作与学术写作。在这里,“卡片大法”专指阅读时使用的笔记方法。
这些热爱卡片的作家、学者极其高产。纳博科夫一生作品无数,其中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就有14册;《梅棹忠夫著作集》共15卷,数百万字;卢曼一生著作58本,论文数百篇;艾柯一生著述140多部作品,撰写专栏文章上千篇;《鲁迅全集》20卷,600余万字;《吴晗全集》共10卷,400余万字;姚雪垠的《李自成》一书共5卷,300余万字。钱锺书坚持不出全集,《钱锺书集》仅收录钱锺书10种著述,又是5000多页,300余万字。虽然他们的高产离不开天赋、自律等原因,但他们热爱写卡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卡片大法是符合人类大脑工作规律的笔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