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绿豆侠
这是绿豆侠,自2014年4月23日以来的,第14篇文章
如果提起钱钟书,我想很多人会记得那个蛋蛋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在这里我提起这个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的想法与钱钟书先生的恰好相反,我觉得如果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还是应该去认识认识那下蛋的母鸡(Tips:这是一个寻找好书的小技巧,依常理推断,一个作者能写出一个好作品,想必其它作品也差不到哪里去)。钱先生他没想到的是,正因为我与他持相反的想法,我才因为觉得《围城》这鸡蛋不错,然后才认识到他,继而也去吃了他下的其它鸡蛋,比如本月阅读的《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围城》这本书是在2011年的时候看的,当时还写了一个读后感,叫《越过<围城>的城墙》。由于时间关系,就不扯过去的蛋了,说说这个月吃的鸡蛋——《人·兽·鬼》。
《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部短篇小说。钱钟书博学多才,因此他的散文(比如《写在人生边上》)里面你会看到他引经据典,很多经典都是随手拈来,虽散而不乱。而在他所写的小说当中,你也会看到同样的他,只不过更低调一些,他把他的博学蕴涵在大量的妙喻当中。没有庞大输入,断然输出不了那么好的句子,有的通俗、有的清新、有的辛辣,更别说把一些对人生的体会融入小说当中。举一个通俗当中又有些许清新的例子,在《猫》中,钱先生说到:"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象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我当时的反应是会心一笑。我曾看到别人对钱钟书的评价,觉得"钱先生的比喻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好的,他所用的比喻的方式是十分不常见的,本题和喻体总是离的尽可能的远,然后找出其间的神似之处,出其不意,而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想问我的看法,我只能说由于我的见识浅薄,他的比喻,确实是我见过最好的,没办法,我见过的实在太少了。
韩寒青春年少的时候对钱锺书的就非常崇拜,据说他的一篇文章《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钟书先生一样的毛病”。我是先看了韩寒的《三重门》,才看《围城》。如果不是《围城》这鸡蛋被下得更早,我会以为它是克隆蛋,克隆的对象就是《三重门》。如果有看过这两部小说的人,可能也会觉得这两部小说的文风非常之相似。毋庸置疑,肯定是韩寒这小子在克隆钱钟书的文风,钱钟书的魅力果真四射。
扯回正蛋,你在《人·兽·鬼》当中品味到的绝非仅是妙喻,我觉得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只让你会心一笑,更会在一笑当中,引起你的更多思考。或者这么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阅读一部好的小说,相当于让你走进别人的生活,以另一种身份,体会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