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每周一文
这一周,我看到了队友们的坚持和奋进。对美好的执著与坚持,真是不容易;有自己的思考,不盲从,也很不容易。
沈老师在上周作了题为《超越环境局限,开出自由之花》的发言,总结了过去几周她的感受体验。而这一周,各位队友都在环境的局限中,开出了自由之花。
下面是我罗列的队友们这一周的表现,尽量引用她们的原话,然后是我的一点感悟。
一 原老师。
学习“玩数学,学数学”,还学习“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背英语单词。
大课间,试讲,同事的评语点醒了我,姿态放低到尘埃,整个课堂自然轻快。也认识到自己需要提升教学表达力,认识到激情的重要性。
反思:教学实施总是落后于教学观念的,因课堂上教学的复杂性,教师要整体把控得当,运用自如,需刻意修炼。
感悟:原老师的学习,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二 李老师。
聆听专家讲座,不由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平时的教学,收获巨大,内心触动。
批改生字本,指导几名差生订正错误,并安排一名优秀生做小老师教另一名差生订正,其间又与一家长电话联系,与两名家长微信联系。
赞美陈足娇老师“多漂亮的兰花”。
我在励志群内反馈作业情况。发现这些孩子的作业质量有很大进步,而且家长也不再需要我提醒。
俯卧撑50个
其间与较差学生交谈。放学后继续批改,仍未改完,明天还要继续。回办公室为写绘与阅读作品拍照。
感悟:李老师走出了上周的痛苦,积极与学生交流,尤其是与差生交流,找优生做小老师,与家长联系。真是心态积极,方法得当。
三 赵老师
尝试用简书发文字。
为儿子写一点资料,打卡反省。编辑儿子需要的一些文稿,备课,与爱人就孩子学习情况聊天。
读《教学勇气》,准备公开课,与妹妹通电话。
自读《黄帝内经》《声律启蒙》。
反省:在几个群里荡来荡去,哪个群都不想错过,结果是都无法深入思考学习,还不如专心致志,参与一个群的讨论交流,对我来说,一心不会二用,做事专注,才能求精。心情在低谷期,焦虑,茫然,却不知调整,一味沉溺,诫之!
感悟:赵老师,学习、教学、家庭三不误,还有深度的反思。
四 王老师
坚持转呼啦圈
批注《祥子》
《思维与语言》记录
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初探》、梅尼《权衡》、余党绪《祛魅与祛蔽》
感悟:王老师,目标简明,轻装上阵,心态积极。
五 路老师
每周诵诗《明日歌》3.8:15--8:40晨诵《花朵开放的声音》4.8:45--9:20上课《看图写话》陪儿子练习架子鼓,忆像识字师生共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亲子共读《有一天》读书《周国平作品精选》《人与书之间》《困惑与坦然》看书时间太少,今后要注意。这一篇是家长写的,两个角度,两种身份,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风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和孩子是成长的共同体。
感悟:路老师的课程,带给了孩子们以美好,还积极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结成成长的共同体。真好。
六 陈老师
中国(翁源)兰花之乡博览会
今日反思:今日仿佛要生病了,很想睡觉,到处都感觉有凉风,但今天值得高兴的事是还是很想画画的,就画了一上午的兰花,希望放松地条理好身体,
准备教学生金文。
在生病的情况下还不忘赞美队友:“@王新炜 散步很美好。”
今日反思:今日仿佛要生病了,很想睡觉,到处都感觉有凉风,但今天值得高兴的事是还是很想画画的,就画了一上午的兰花,希望放松地调理好身体。
感悟:陈老师的兰花,美丽了整个成长群。她画的兰花,照的兰花,真是美到心里去了。昨天,陈老师跟我说她生病,要请假几天,这几天暂时不早起打卡。可是,星期六一早,她就发来了自己的每周一文。今天,陈老师在深度反思——是不是该慢下来,让心静下来,让自己沉潜下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追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精神很值得肯定。
七 沈老师
这一周,沈老师面临了好多困难,做了好多美好的事啊。
从上周日开始,她频繁与人交流互动。
仅仅周日一天:
与故乡一位网师学员交流。请爱人到学校摄影,陪家人逛校园。给吴老师的快速成长吧投稿,向丁老师上传周计划表。
向本校的卫老师推荐南明。主持快速成长2群交流。
与王老师交流:“看优生,看整体,”“优生也不能看,优生是榜样,但也是中等生差生的噩梦,所以不能让大家觉得我们在靠优生打粮食,要让优生明白,他们是最有可能实现自由的人:成绩的再次突破、人格的完善、格局的开阔,只有这样,他们才配当班级的榜样,而这一切只能在课程中实现,我们自己,要有能力做优生的榜样。”反思:今天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超级阅读”课程上了,不过也逼着自己思考了这个奇葩课程的理论和操作到底有没有漏洞。
反思今天美好的事:同事帮忙拉背包拉链,嘱咐开车小心,不要走错。大家都知道我上班十几天,违章十几次(那是一个没有禁止左转标志的地方,我一直以为能左转。)感谢这些比我小了将近20岁的年轻人。和小学部老师校长沟通学籍的事,烈日下跑了两趟,彼此沟通都很温和耐心。带着三位家长参观学前班,王老师讲解得很得体大方,值得我好好学习。与保安师傅打招呼,交流天气。努力对周围的人保持友善,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温暖的人。
反思今天美好的事:今天顺利汇款给女儿,得益于萌爸告诉我应该从IE浏览器打开银行网站。生活处处是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一次参加教育部门会议,了解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政策,仔细思考此事。
第一次接待合作方,发现社会上有不少机构或个人很看中与学校的假期合作。沈老师非常善于正面评价:“真美!感觉陈老师有兰的风姿和品格。”
感悟:从沈老师身上,我看到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与人为善、朝向美好的优秀品质。
我看到,各位队友们在艰难困苦中的坚持,在坚持奋进的美好。我们的处境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低到尘埃里”了,但是,哪怕低到淤泥,我们也要淤泥中开出花来。
八 我的行与思
这一周忙于监考、改卷、评讲试卷。看书少,听书多。
1听《流沙河讲诗经》《听林栖讲诗经》,听“得到”的《罗辑思维》。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听《诗经》,有好几个目的。一是了解那个时代,二是熟悉古文字。我想弄懂每个汉字的源流,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文化和精神。当然,读懂它是前提。但是看书毕竟是枯燥的,于是,同时又听书。我发觉,听书是很好的享受,听到男主播充满磁性的声音,听到女主播充满灵性的声音,一下子觉得诗歌活了过来。突然悟到,诗歌是感性的艺术,怎么能不通过声音来表现诗歌的美好呢?我该练练自己的声音,可是我能够把自己的声音锻炼得有魅力吗?或者,有无这个必要呢?
读《诗经》,我一直想从它的押韵来研究字的古音,进而推敲它的古义。汉字造字时有“同音义通,同形同宗”的造字原理。正好,李荣丰老师是研究音韵学,我要借助他的研究来弄懂古汉字的意义的流变。不过,现在时间太紧,他给我的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哩。如何从琐事中解放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这是我的一大难题。
2看《红楼梦》解读《红楼梦》,上了第二堂深度语文课。
作为深度语文课程群的讲师,我不能不一遍遍读《红楼梦》,我期望能读出新的东西来。其实,这多半是个妄想。对我解读帮助最大的,还是哲学和心理学。所以,我得不断回到哲学里去,尤其是西哲里。中国哲学强调整合,强调心性,并不适合做细致分析的哲学工具。但是,西方哲学过于重分析重否定的做法,也容易让个人分裂,上周我就陷入了巨大的虚无之中。这次解读《红楼梦》,我似乎过多地看到佛道“消极”的一面,这也遭致佳人拾翠老师的反对,认为我对佛道的理解可能过于消极片面。
3看《教学勇气》《我的教学勇气》。
这本书,几年前就从西门小醉那里得知,一遍遍看他的批注。这次重看,仍然是感慨良多。印象最深是三点。一是要保持自身的完整与认同,因为我老是自我怀疑,这一点对我触动尤深;二是要保持开放,要投入到学习共同体中,这一点自己一直在坚持;三是对主体的认识,主体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伟大的事物,即师生都要去学习、认识甚至要创造的东西,这一点即是要“朝向卓越”。
今晚看《我的教学勇气》,很为那些美国教师打动,的确,当教师真不容易,可是,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啊,相反,他们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保持教学的热情。
痛恨应试教育,本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我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资源的,比如,多读一些好作文,多读一些经典作品。
4月考后的反思。
第一次月考结束。李荣丰老师受打击最大。他一向不看重成绩的,可是,这回他教的火箭班分数落后太多,他也坐不住了,连以往每周六必看的《新闻周刊》也不给学生放了,只是要求学生做题。我带的班成绩也不太好,可能跟我对他们的态度有关,我对他们不抱好大希望,我花在学生身上的心血实在是太少了。
正在考试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听金太阳讲师的讲座。讲师是江西一所学校的校长,把一所困境中的学校带成了高考名校。他的做法,就是把高考的知识表列成表格,一格格地落实,一天天地落实。真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但是,这种做法,也让我十分困惑,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教学。学生只会回答考题,又哪里会有真正的素养?学生的未来何在?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考有所得,或者在立足考试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获得真正的素质,这只是一个难题。
5两点可喜之处。
一是给学生读优秀作文。
2011年参加高考阅卷后,才明白高考作文阅卷是怎么回事。重庆改卷,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平均分在45分上下。这就意味着,不管作文难题,不管学生多差,平均分就是45分左右。这简直是天大的玩笑。除了极少数的优生和差生,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个45分上下浮动,一般不超过5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分数,在42-48之间。反正优生可遇不可求,差生也难以改变,中等生也就是这个水平了,所以,最近几年我都不爱给学生讲作文了,尽管以前我很喜欢讲作文。
但是,一天,我给学生读高考佳作,学生还是感受到了震动,优秀作文是多么的让人惊喜啊:立论深刻、材料充实、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实然觉得,学生还是能够感受到美好的。我不应该放弃学生作文的,我应该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引导他们朝向美好的。
于是,让学生读高考佳作,让他们感受佳作的美好,再让他们总结作文方法:
开头紧扣材料提出观点,全文设排比式分论点,以问引论加驳论,引用名言,举出实例,运用整句……
二是给学生总结方法。
学生进行新闻述评,有学生提到要“符合学习规律”,我追问“什么是学习规律,有哪些学习规律”,最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① 作息有规律。
② 记忆有规律(351规律)。
③ 熟能生巧。
④ 兴趣热爱。
⑤ 成功乃成功之母。
⑥ 多元智力类型。
⑦ 多感刺激。
⑧ 结构化思维。
6上国学课。
这周讲的其实不是国学,而是解释学,讲“语言的定义、价值和使用”。
(1)语言的定义(what):语言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
语言有内语言和外语言的区别,内语言是不出声的思维语言。
语言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语言即人类语言。人类语言又可分为声音语言和行为语言。声音语言,我又分为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艺术语文,历史语言(古文)和地域语言(外语、方言)。行为语言,即人类的一切创造,比如音乐、美术、舞蹈、建筑、工具等,比如,音符是歌手的语言,色彩线条是画家的语言,庄稼是农民的语言,舞步是广场大妈的语言……广义的语言,即万物的表现:波涛是大海的语言,风云是天空的语言,啁啾是鸟儿的语言,花香是花朵的语言……重点向学生强调,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套自足的逻辑系统;懂得一种语言,就是打开通向一个小宇宙的大门。
(2)语言的使用(How):一是重视它,二是警惕它。
谈到重视语言,先是跟学生回顾上周讲的法语——时言、善言和言行。
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古语也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而孔子学生子贡出使五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更可见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中国古人尤其是儒家一直对语言持警惕态度。孔子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刚毅木讷近仁”“听其言而观其行”。当然,这有利于中国人修炼心性和重视行动;但是,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中国人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小时候,我就信奉“沉默是金”,更加导致了我内向。而西方人重视逻辑修辞学,使得口才成为人们的基本素养,客观上也会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进步。
(3)语言的价值(Why):
语言是心(思)和行(动)之间的桥梁,是心思的外化,是行动的前导。
重点向学生介绍了解释学对语言的看法。
讲了解释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保守主义:部分到整体的循环;
批判主义:霸权到解放的循环;
中庸主义:前见到生成的循环。
霸权隐藏在语言中,只要解释没有经过批判或深度分析,就一定包含虚假的意识。
一切语言都是前见或偏见,而学习或对话,就是不断去除偏见的过程。真理不是一次达成的,只是临时性共识。只有这样,认识才能不断向前。
正常对话=接受=理解=同情。
反常对话=批判。
我跟学生举了郭初阳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珍珠鸟》的批判性解读。
这里,顺便举出了黑格尔的“正——反——合”的逻辑三段论,然后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来加深理解。
因此,从狭义语言的角度,我们得出结论:语言要么促进同情地理解,要么是导致批判地思考。语言就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不过,课后一想,这种理解恐怕还是有些低看了语言的价值——语言还可以是存在的家园啊。
反思:
又一周过去了,我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天命,还在黑暗中摸索。我爱教育,但是在学生身上投入并不多;我喜欢思考,可这又并不能带来学生的成绩。哪里才是我的家园或者归宿啊?这个问题,只能等待岁月来回答了。
正准备提交这篇文章时,看到沈老师写陈老师的文章。沈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善于鼓气啊。陈老师被她美美地夸奖了一番,相信陈老师看后也会心花怒放。而沈老师也提到了我说过的一句话:“爱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再听到这话,倒让我有些恐慌了——我爱的是什么呢?我为什么不能让我所爱的种子开出一朵花呢?这个问题,估计也要折磨我一段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