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74。2020-1-28》
今天是己亥年丁丑月庚午日,正月初四,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上一节,讲了《中庸》第一章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中的系词"之谓"有讲究:"之谓"是一种"前往来处,追溯源头"的活动。
由普遍性的概念,比如"天命",推论出具体的概念,比如"性"。这种思辨运动,就是"之谓"的活动,其特点是阴阳互动,有无表里,动静内外,意思是说,这种概念是通过自身的同、异和根据相互的运动发展建立,也就是说,区别于外在地在众多实物中归纳出共同点的方式,比如说人、动物、房子,就是从具体的种和属的区分中归纳出共同点得出的概念。
这一章的系词则是"谓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为什么不继续使用"之谓",而用"谓之"了呢?有何讲究呢?
船山讲解说:"因其实而知其所以为功,故曰‘谓之’",意思是说,"谓之"是一种定义活动。这种定义活动,我们也常称之为规定。康德说过,感性、知性和理性三者中,只有知性才有规定的能力。由此可知,"谓之"属于知性活动。知性活动属于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运用表象的方式,对现实事物和人类观念活动进行描述或规定,以供人们区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原理。
船山讲解说,"谓之"可分两个层面理解:
第一,我们说"自诚明",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呢,"有其实理";我们说"自明诚",虽然还是抽象的,但是呢,"有其实事"。
第二,"自诚明,谓之性"的"性",是"为功于天者",也就是说,"性"是认识"天"的活动。这里的"天",代指宇宙人生运行的"理",所以,认识天的活动就是认识"理"的活动,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而"自明诚,谓之教"的"教",是"为功于人者",也就是说,"教"是人的认识活动。
由上述两个层次可知:实理、实事,认识"理"的活动以及人的认识活动,"因其实而知其所以为功,故曰‘谓之’"。知性的认识活动叫做"谓之",是定义法。
船山讲解说,《中庸》第一章开篇是"彼固然而我授之名",用"之谓",是思辨概念的方法。思辨概念法的特点是自身内部活动产生内在驱动,由自身同一,化为矛盾运功,再返回到统一的发展。
这一章则是"我为之名而辨以著也",用"谓之",是知性定义的方法。知性定义的特点是用外在表象的方式,不断抽象出共同点形成种、属的区别,形成具体的规定。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