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到处用洒水车,在我小的时候,每天早上家家扫院子、扫门口,家里有井的自己压水,没井的周边最近的井里挑水,在回来的路上总会洒出一些来,挑的人多了路也就被撒湿了,夏天去小卖部买袋盐,回来的路上要喊一路人,叔叔、大爷、奶奶、婶儿的,因为妈妈说见人不打招呼别人会说我们没教养,农村人很在乎别人怎么评论自家,所以有时候懒的开口也的叫一声,现在发现因为我们的好打招呼也让爸妈和村子里不长来往的一些村民拉近了关系。那时候随时在路上熟悉的大人们有时间都会驻足聊一会。现在走在路上几乎看不到人,不论春夏秋冬,时而碰见个叫他一声,很可能就是听不见或者略显老年痴呆反应迟钝的。
小时候在农村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乐趣,春天榆钱树刚长出榆钱的时候我爸妈都是在上山去的时候想着回来要钩点榆钱回来,顺便把钩子带上或者带个能钩到树上的农具,干完预计的农活在回来的路上钩了榆钱放篓子里,走到河边先大体的洗一下,再带回家用面和了蒸着吃榆钱之后就是钩槐树花,挺我姐说村里几乎都看不到槐树的影子了。那时候河里污染的轻,河边还有一大片树林,靠近河边的歪向河里,妇女们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家长里短的聊着,河边便是妇女们传播话题的地方,小孩跟着妇女们去河边就到歪脖子树上玩,或者挖沙抓小鱼、小虾玩,大点的女孩子会学着妈妈们洗衣服,我们家那片有个叫八间房的地方,以前真的就是有八间房半开放式的围城的一个空场地,属于队上的集合的地方,队上是北方农村至今沿用的一种生产人员分配制度的一个称呼,那里便是男人们消息传播的地方,外面务工的回来也会吃完饭去那里玩,聊一聊外面的世界。夏天,果园里爸妈都好种上蔬菜和各种水果,一是方便我们吃二是解决经济问题,孩子多钱少不舍得买就自己种,我们家一直养狗,我们也喜欢带着狗去山上玩,我妈一声令下去果园干活,我们便都要去干活,自然狗也的去,干活累了烦了就开始了探索之旅,去找一根很直很嫩的黄瓜🥒,我摘小西红柿,大草莓,能吃的都会去摘,别人地里我只摘草莓,因为我们的草莓都长成一片了,中午热了就到地头下面的河里游泳,虽然我不会,但爸爸会,我就趴他背上,遇上发洪水也从没有怕过。小学是在河的另一边的山顶上,遇到发洪洪水我们都有手拉手一起过河的,很多时候都是水急到我们腰上,水里树枝上爬满了马吊(水蛭)就是这样也没爬过,反而现在怕那种生物了。秋天就是下苹果、梨的时候了,爸妈会让别人帮用棉槐条编一种圆筐,里面用不穿的衣服拆开缝在筐上怕碰了水果,用两边放筐的木头小推车去地里下苹果、梨,去山上的路有2公里多,我们跟着走累了,就到筐里坐着,爸妈推着感觉也很自儿,有的苹果熟的过了,我们就捧着啃,苹果品种好多,有脆的、面的、软绵的,吃什么样地全看家里那个品种种的少,物以稀为贵嘛,自然那时候不懂,但就是捡着少的吃。秋天地里花生、玉米随便吃,刨地瓜的时候爸爸总会把周围地里的枯草点了,把几个小个的地瓜仍草堆了烧给我们吃。要是在西山上,少不了顺便把爷爷奶奶坟上的草清理清理,再填点土上面,我很害怕,从小怕黑怕坟墓,墓地那的杨树长的墨绿的树叶也就觉得是吸收人尸体长的那么好,所以从来也不敢靠近,幸好爷爷的坟是在那片坟地上面,我还能靠近靠近看看爷爷叫啥名字。我们那里有个习俗是女的不上坟,除了刚火化完集体去一次,几乎就不用再去了,我们是女孩所以也不用去,记得就有一次清明节跟爸爸去过一次,一大早各家的男人扛着个掀,后面挑着个篓子,有的是提篮,里面就是前一天晚上准备的纸钱,贡品,鸡蛋,还有酒,说是酒其实就是水,我妈说要是真的酒爷爷就醉了,估计是舍不得用真的酒。都去各自的家的坟墓扫墓,爸爸都是和大爸商量好早上一早去,打扫打扫周围,烧纸,念叨念叨,磕头,有时候看着他们好像还掉了眼泪,太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清明当天总是下着下雨,也不值当拿伞,也就都不打伞的去。冬天,一年中所有人最清闲的时候了,爸爸天天想睡懒觉,热炕头上谁都不愿意起早,妈妈总是能给爸爸安排到活干,总是叫爸爸早起,现在想想可能妈妈是到更年期了。上午妇女们有时候集结到一家的炕上绣花,我妈绣的是网扣,别人秀的有的是刺绣,我妈的撑子占地儿太大,大多时候她是不出去的,都是别人来我家,一炕好几个妇女都一边聊一边绣,到点就解散回家做饭,男人们就是找另一家集结打扑克牌,小孩就是啃苹果,看电视,做游戏,打陀螺、跳房子、打毽子、弹玻璃球之类的。
过年是每个小孩最喜欢的,在过年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蒸饽饽,大个的枣饽饽上贡用,一锅只能做出2到3个,小个头的寿桃、小枣饽饽还有一个专门为家里男的做的一个发紫的饽饽,因为我家就我爸一个男的,妈妈也就只做1个,还有我们喜欢的神虫、刺猬、金鱼、佛手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动物的是给小孩子吃的,要做好几锅,用小麦里面最好的面粉,麦心粉做,发好了面,要不停的揉面,揉的很劲道,做好模样,最后饽饽粉,估计就是滑石粉之类的粉,再让面醒一次,再放入锅里蒸。要蒸出一家人能吃到正月十五的饽饽来。蒸完饽饽还需要包大包子,白菜肉的,因为白菜是我们冬天的主要菜之一,每天都做一些我烧炕了,即暖和又有事做,就这样准备到过年,过年的春联大多都是爸爸带我和二姐贴的,饺子都是大姐和妈妈包的,三十的中午,白菜炖肉,肉是炖了一上午的大白肉,放上白菜粉条炖的,香而不腻,米饭是家里不长吃的所以过年当是改善伙食的。晚上看完春晚12点是要吃芋头和地瓜的,通常我们由于中午吃的太饱,晚上饭都吃的不多,半夜这炖我是吃不进去的,但是初一早上的就是再吃不进去我们都会使劲吃,因为初一的饺子有钱在里面,妈妈会放12个钱在里面,2个5毛的其余的都是1毛的,还有糖的,枣的,因为家里没男孩也就不包栗子的了,早上饺子上了桌,大家挑自己看着顺眼地一碗,妈妈总是会把最后一碗给爸爸,因为爸爸吃的钱多,预示着一年中爸爸挣钱最多,而我就是吃不着就不高兴,为了哄我也偷偷的把每个饺子用筷子戳一遍了也找一个刚我吃着高兴,实在没有了就说我们吃着钱多了就是花钱多,吃不着就是花钱少。然后就是去拜年,几乎村里每个角落都跑遍了,拜完年就回家,还能吃的就吃点中午饭,吃不动的可以选择睡觉和打牌。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我们的灯就灯碗,就是用豆面和上油,做出来的灯,有灯笼形的,还有狗,就是做个狗,在狗背上做个凹槽,放上自制的灯芯,倒上花生油。还做金鱼,预示着狗看家,十五当天是要把狗放门口墙头点上,金鱼放瓢里放水缸里点上,灯笼就放在各个地方点上,第二天早上收起来,切成条凉起来,等外皮干了,就收起来,用白菜五花肉炖灯碗超级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