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下,我正指着绘本上的“apple”教娃读,小家伙肉乎乎的手指跟着点,奶声奶气地重复:“a-p-ple~”。
我心里正满是“老母亲带娃启蒙”的成就感,身后突然传来老公的声音:“你这发音不标准呀,别误导了孩子。”
那一瞬间,我脸颊瞬间有点发烫——好面子那股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要知道,我上学时英语可还是拿手课,如今却被说“发音不标准”,还是在自己费心陪娃启蒙的时候。
换作以前,我早忍不住怼回去了:“你行你上!嫌我教得不好,那你天天下班别躺着,来带娃学啊!”
可话到嘴边却没说出口。
自己确实脱离校园多年,日常几乎用不上英语,偶尔带点家乡口音的发音,真的不够标准。
老公的话听着像“挑刺”,细想却没带半分恶意,更像是一句直白的提醒。
我忽然想起以前的自己,总爱把“否定”和“不认可”画上等号。
他说我菜炒得太咸,我会委屈:“我辛辛苦苦做饭,你还挑三拣四”;他说我给娃买的衣服太厚,我会生气:“我天天操心娃冷暖,你倒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明明是小事,却总因为我的“受害者心态”,演变成赌气冷战——他觉得我不讲理,我觉得他不心疼我的付出,好好的日子,总被这些鸡毛蒜皮磨得没了温度。
但这件小事,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了不一样的涟漪。
我没再像以前那样急着反击,而是先去网上下载了英式发音的音频,跟着音频逐词矫正发音,遇到模糊的音标,还会搜教学视频练。
我忽然觉得:原来“被指出问题”不是丢面子,而是多了一个让自己变好的机会。
我慢慢才懂,婚姻里的很多矛盾,其实都藏在“惯性反击”里。
我们总怕自己的付出被忽略、被否定,所以一听到不顺耳的话,第一反应就是竖起刺——却忘了,对方或许只是没选对语气,说了句实在话。
就像老公,他从不是故意泼我冷水,只是性格沉稳的他,习惯了直来直去;而我以前总陷在“他不认可我”的情绪里,忘了去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现在再和老公相处,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
其实婚姻从不是“谁对谁错”的战场,而是两个人一起“照镜子”的地方。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有时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没注意到的自己——可能是藏在“付出”背后的敏感,也可能是裹在“强势”里的不自信。
而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等着别人改变,而是自己有觉察有改变有进步。”陪娃成长的路上,我们自己也在悄悄成长。
婚姻里的风和日丽,不是等来的,是自己修出来的——修一颗不急躁、能自省的心,修一种不较劲、懂包容的相处方式。
愿我们都能在婚姻里,少一点“你行你上”的冲动,多一点“我能更好”的笃定。
就算偶尔有风雨,也能笑着并肩走过去,把日子过得越来越暖,越来越甜。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