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一
儒、释、道三家讲什么?
-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吃到后来,西方思想出现了。那些思想是西方来的,不是从我们中国文化思想中来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第一句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
-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 第二句“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有时间和空间的远。
- 第三句,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 前三句是个递进的关系,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自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
- 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 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
- “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都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 “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宋儒对“色”字解作“女色”,看到贤能的人,连女色老婆妻子都不要了,这是讲不通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要理解儒家的“儒”,人之所需,不是人之所戒。
- “色”字,应该是态度、形色。“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人,应该自然而然的肃然起敬,表示尊敬。比如袁隆平、终南山。
-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不是帝王皇帝的意思,是朋友的意思。
- 整句话意思: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人要讲自尊,有自信。一个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人,学问是不稳固的,学的知识对他也没有用处。
-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 “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这里的“志”和“道”自然表示正确的志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 “先王”两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现在讲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
- “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
- 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就是“矫枉过正”。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就是说,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只顾去中和、去调整它。做事抓不到主要矛盾,只顾表面,只顾形式。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因就是动机,亲是中国文化中:亲亲、仁民、爱物。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儒家主张有限的自私,道家主张大公无私)。例子: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做学问,并不是只读死书,而要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
- 生活不要太奢侈,饮食方面,要节制。住所方面,能安贫乐道,不贪求过分的安逸,过分的享受。君子应该更加重注追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是物质方面的,物质方面够用就行。
-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敏捷,果断,说做马上做。说话谨慎。这就叫好于学问,走正道。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人生要像玉一样不断的追求精进。清平乐道,富而好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呼应了前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别人不了解你,不要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