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知道,现在一个人一旦出名了,有了“名人效应”,“名人光环”,一切都变得容易了。
即使是“凤姐”“芙蓉姐姐”之类名人,她们也容易获得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机会。比如她们在网上随便写点什么感想,即使文笔不怎么样,点击率也比那些整日辛苦码字的小作者高很多。
这就是名人的好处。
2.
张爱玲也说过:“出名要趁早”,当然,她说这话的背景是当时她的名气给她带来了利益,她是一个作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早出来自食其力,她希望通过出书赚钱来满足她的小资生活,当然是出名越早越好,她的出名与她书的销量成正比。
但事实证明,“出名趁早”的观点有待商榷,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就拿现在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那些影视小明星为例,当年那些光彩夺目的小星星现在都去哪儿了?有哪几颗至今依然能够闪烁着?
不少人就像王安石《伤仲永》里的方仲永,这个孩子幼时的聪慧才华与好学,在其蠢货父亲的蹉跎下,没到几年功夫,就使他“泯然众人矣。”
3.
就像前一段时间考电影学院落榜的一颗小星星,年少时在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一首歌而出名,后来网上又传这首歌居然不是她唱的,说是别人唱她在台上对口型的。不管怎样,她出名了,然后到处演出,出席各种活动,在一次活动中其母亲居然当场提出提高出场价格。她少年的时光就在这些名利场上消耗着,没有了蛰伏努力,没有了积累,会不会长成空心大萝卜?估计没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后来看她的采访视频,连待人接物的本领都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获得应有的进步,与别人正常的交流很别扭,给人的感觉总是搔首弄姿。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演员曾教育她:“能不能好好说话?”
后来,连续考好几家影视戏剧学院都落榜,满屏幕满网络都是批评声。她被说成“做作”、“世故”,“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童星”,“是她父母打造出来的”,等等,不一而足。
在纷杂的娱乐圈和互联网,她承受了这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非议与打击。
现在想想,这么小的孩子承受这样的压力,有点太过了。虽然她在记者镜头前表现的依然快乐,对落榜无所谓,是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她的真情实感。
4.
记得范冰冰针对外界给予自己的压力说过这样一句话:“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我想这小小的孩儿,肯定不能像范冰冰那样顽强地承受外界的压力。
后来许多大器晚成的明星,作家,他们不但成名了,而且在这个名人的位子上一直稳稳地坐下去,好作品接连不断的呈现。就像黄渤、吴秀波、张嘉译等演员。
5.
以上例子不是说不能出名,而是对“出名要趁早”的讨论。
说实在的,出名真的没必要很早啊!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往前走有何不可呢?
当然,你也不要太谦虚,说自己不想成名,说自己只想平实一点,只希望岁月静好等等,那是你还不了解自己,所谓的“岁月静好”,都是相比较而言。
说直白点,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是想成为自己所在这个行业(圈子)的佼佼者,即使当不上霸主,也至少是“名声响当当”,话说回来,这“名声响当当”不就是“出名”吗?
6.
经过努力而功成名就,可以给我们成就感,精神上可以获得满足,物质上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总之,名气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
前几天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作者是一个图书编辑。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出书,最好是畅销书。他经常联系名人,出这些名人写的书。即使写得不好,但作者名气足够大,他也很愿意出。
他总结的经验是:
一本书能不能卖的好,除不可测因素外,作者的知名度占30%,主题(写的是什么)占20%,品质(写的怎么样)占10%,其余40%是出版商的编辑策划营销功能。
名人是一本书最重要的购买理由。
看来,名人效应的确能带来许多好处,难怪有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一夜成名”,只不过这方法过于急功近利,最终难免走火入魔罢了。
7.
通过自己的努力,稳稳地慢慢地往前走,成为某一行业的“名人”,即使成不了“名人”,最好被人提起时被称为“这方面很专业”,这应该是我们普通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