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母亲节。
一家人在饭店吃了顿晚餐,算是过节了。
两对母子,母亲和我,老婆和孩子,围着个小圆桌,就餐途中我发表了一句过节致辞:今天我和润润,两个儿子,祝两位母亲,节日快乐!说完这句,润润不明就里的突然鼓起了掌。
其余的时间,就是三个大人目不转睛的“监控”着懵懂的孩子,要不他一个不留神就把手伸进了饭碗、菜碗里,叮叮咣咣的一片狼藉。
这是我老婆过的第一个母亲节,其实也是我妈正儿八经过的第一个母亲节。
少了点仪式感。
我一大早出门,临近中午,妻子悄悄的给我打电话,嘟囔着第一次过母亲节,都不见我人影,也不见我哪怕说几句好听的话,满腹委屈。我这榆木疙瘩才明白过来,可也是晚餐点急匆匆的赶回来,吃完晚餐到家又出门了。
挺惭愧的。
两对母子,母亲和我,老婆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大家都在适应着新的身份和角色,尤其是母亲和妻子。
母亲以前一直扮演的是万能妻子的角色。老爸近几年越来越“老小孩”,里里外外都是我妈一人在家张罗。老妈体格比较偏胖,嗓门也比较大,做事风风火火,老爸总惹老妈生气,她也总忍不住数落父亲,但数落归数落,该照顾的一样也不落下。
父母结婚40余年。父亲生世坎坷,家中六兄妹,我爸是老大,十多岁父母双亡,我爸一人把弟弟妹妹拉扯半大,这种家境下,我妈义无反顾的嫁了过来,一起帮父亲挑起重担。两人结婚后很多年,都要靠娘家接济,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
操心忙碌了一辈子。
现在,父亲过世不久,常年在外的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子,刚回到家一起生活。
身份变了。
以前照顾了一辈子的人不用照顾了,平时也只能在梦里相见。
儿子早就独立了,不用管,也管不明白了。
儿媳和孩子这边,顶多就是需要帮忙的时候搭把手。以前育儿的经验似乎也用不太上,现代的育儿理念科学不少,参与过多似乎反而帮倒忙。
反倒是自己,身体不似以前,干点儿活就累的不行,还总是各处疼痛,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下降得厉害。饭菜似乎也做不出可口的味道了。
哪里还能很好的照顾人,自己都需要被照顾了。想找事情做,做不了也做不好了,自己也感叹:老了,不中用了。
不找事情做,又闲得慌。
去很远的地方买菜,去以前住的老小区找熟人打牌,去听忽悠人的养生讲座买回来一大堆莫名的产品。
我和妻子提议,去老年大学上课?学跳广场舞?练练健身球健身操?一辈子只顾着操心,没顾上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面对这些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无所适从。
妻子这边,初为人母。
与妻子相恋6年,结婚2年,孩子近1岁。
妻子比我小不少,结婚前一直都是小女孩般,需要我呵护。自从怀孕,到孩子出生至现在。妻子完成了女孩到母亲的角色转变。
以前很多东西都不吃,现在什么都吃,只要是对孩子好,有营养。
有了孩子,辞了工作,安心在家带孩子。孩子半岁之前,我俩在北京生活,白天我出门工作,家里就她一人带着孩子,一直到天黑我回家。孩子哭孩子闹孩子吃孩子睡孩子拉撒,还有自己的吃饭上洗手间……我一个人带孩子,可能坚持不了半个小时吧。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孩子半岁之后,我们回到了长沙。有我妈搭把手,可以稍微轻松点儿。
但还需要面对世界上无解的难题,婆媳关系。
总体来说,目前还算OK。两位伟大的女性,本身亲善的性格,加之母性的光辉,都在适应着婆婆和儿媳的角色转变。回家乡之前,担心的别人家那种婆媳之间冷战热战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但我明白,婆媳关系问题这种两个原生家庭之间的沟壑,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耐心、需要隐忍,更需要两个角色的链接纽带——我的调和。
我,漂泊在外多年,重新回到家中做母亲的乖儿子,并帮她找到自己现有轨道想要的生活;在儿子面前,当好一枚新手爸爸;同时带着妻子,帮她更好适应妈妈和儿媳的角色。
反应迟钝如我,更需要学习和体悟才对,才能适应这一家子的角色转换。
这个母亲节过后,要认真思考并好好学习实践这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