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讲到诸葛亮给自己的兄长写信,谈到对自己儿子的一些担忧,说儿子早慧未必是好事,怕他因为聪明而不刻苦。所以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反复强调了做人和求学都要注重一个“静”,切忌“躁”。
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感觉很聪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平时作业迅速完成,应该能考出好成绩的,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读书,很类似于看热闹戏的人。就像买了票看戏,觉得哪里挺好看就喝彩一声,让人知道他的存在,其他时间感觉不大好看时就埋头吃瓜子或者和别人聊天。看完了戏也就完了,不会再去想什么了,更不会去想自己有什么收获。如同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比较热闹的地方他就会出现,大家都能感觉到“哇,他的反应真快”,可是,那些需要静静听讲,需要注重细节,需要认真笔记认真理解咀嚼的地方,他们是根本不在听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这节课他们的收获是不多的,如果上课提问到一些老师讲过的知识点,他们也是非常茫然的。
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在一开学的时候就因为思维反应快而让老师们马上记住了他们,让老师们充满期待,然后在作业收上来的时候觉得有点失望,等到考试的时候更加令人失望。到最后,班级里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强有力的对手。因为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他们是没有花头的,就是上课偶尔发言时引人注目一下而已”。
一针见血地说,这样的学生缺乏了一个优秀生身上最典型的品质:注意力集中。只有注意力集中的人才会踏实、静心、沉稳。课堂上的内容无论有趣,热闹还是需要静静思考默默观看老师的演示,他们都会很认真。缺乏注意力集中这个优秀品质,可能是和小时候老人带大的有关,老人喜欢一边让孩子看电视一边喂饭;可能孩子小时候过早接触电视电脑手机;可能小时候没有接受过静心做事情的训练,比如安安静静看看图画书、安安静静搭积木······正因为缺乏了这样的品质,所以这些孩子才会无法名列前茅。虽然每次考试前你们也踌躇满志想要一鸣惊人,虽然考得不好你们也会苦闷一阵,但也只是一两天而已,很快地你们又恢复了老样子。更一针见血地说,是他们完全没有搞懂为什么而读书。有趣就听听,没劲的就不好好听,他们像个来看戏的人,是来凑个热闹的。
这样的读书方式,在小学里还不是特别糟糕,毕竟小学课程少内容少,一个知识点老师会一次次重复复习。小学阶段成绩在80分和90分徘徊,但是80分左右偏多,而家长总是误认为孩子粗心,大意造成成绩不理想,殊不知这个是孩子最真实的成绩。
但是到了中学,这样读书的方式很快会原形毕露,初中课程多,知识点多,考试多,考试前老师复习得少,主要靠平时学生的听课效果。仅靠上课时那么一点点不太认真的听讲,再靠那么一点点自身的灵气,外加考试前那么一点点临时抱佛脚,顶多也就是班级二流的水平。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人,会轻而易举地把你们甩到后面去。而家长和学生本人为此很苦恼,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了?
那么,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学生生应该是这样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一阵一阵的心血来潮;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简而言之,是有目标有行动。
有一句话很老套,但是特别契合实际。成功是1%的天才+99%的汗水。
初二是个分水岭,有些学生会渐渐变得沉稳而踏实,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少年人,有些学生依然懵懂茫然,像个小学生一样一天一天老样子过下去,一直到初三中考结束后才如梦初醒。悔时晚已。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要成为一个尖子生,只需要每一堂课都认真听讲,不再心浮气躁,就可以了。但是这么多年,你们习惯成自然,上课听讲效率低已经是老习惯了,要改变难上加难, 老师也不可能在上课时一直提醒你们,所以你们要成为一个尖子生是有一定难度的,除非你们真的决定要排除万难做个尖子生。只有心想才能事成,只有行动才能成功。
小学重习惯,中学重态度,高中重能力。我们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要目光长远,抓住每个阶段的重点,有计划的对孩子进行培养,这样孩子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