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脚步轻轻,我走近你。
回来了,抖落那满身的风尘,立在村口,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我的思绪有一阵恍惚。
虽然,皱纹已现,白发悄生,但是,走近故乡,依然心如少年。骑牛的顽童,裸露着古铜色的健壮的背膀,小溪边的苦楝上,一群男孩拿着尾端缠满蛛丝的竹竿粘蝉。
祠堂前的破旧的篮球场,裂开的水泥地面上,一簇簇的小草争先恐后,拥挤着,茂盛着,好像在感谢人们,腾出来一角地方,让它们能够尽情生长。
空旷的晒谷坪,已经远去了昔日的喧闹。静静的,静静的躺在那里,忘记了以前夏天,有谁在这里捉过萤火虫,在这里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村里的小学学校,早已闲置多年。大门的两旁,黄底金字,镶嵌着当初捐资建校的侨胞及知名人士的名字。
都远去了,一切美好的记忆。很多人放下裤腿,学起各种工种,浩浩荡荡加入务工队伍,进城去了。
如今,乡里就只剩下小部分中老年人,他们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在他们眼里,春耕秋获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只有每天双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感觉踏实。他们属于一代人,这一代人传承着“无农不稳”的思想,这一代人又是一个转折,他们的子女实践着“无工不富”的行动。
走在故乡破旧幽静的小巷子里,看着斑驳的墙壁,长满青苔的瓦檐,除了有淡淡的忧伤,还有一些些无能为力的感慨。社会在前进,优胜劣汰,人们逐渐向往繁华热闹的城镇化生活,摒弃掉枯燥无味,腹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确实是今非昔比,然而,我们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的方式,能在致富的同时,保存传统的文化和工艺制品,别让某些特别的特色的东西失传失继?社会的进步当然最明显体现在经济的突飞猛进上,但是还有很多的方面不能用金钱作单一衡量。
淅淅沥沥的小雨又下起来了,把我的心情也淋湿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