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位朋友聊天,在爱情的话题上出现了些许意见不一的点,很是有趣。爱情是个大领域,对于里面的很多细分话题,坦白说,我的态度和做法都跟身边很多朋友不一样。今天先分享一条关于失恋的。
我身边很多朋友认为,真正爱过的话,失恋后必然会非常伤心,久久难以释怀。如果很快就走出失恋痛苦的话,说明没有真心爱过。
以下是我的想法。
大约四年前,我在《爱的五种语言》里读到“爱是一种选择”时,不以为意。时至今日,它却成为我婚恋观中非常核心的一条信念。
第一次陷入热恋的人,常常会认为眼前之人是命中注定的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是唯一的。可遇到更多人之后,才会明白,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并且双方都有非常强的经营感情的意愿,那么跟A、B或C携手,未尝不能过完这一生。当然,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伴侣,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下半生,所以跟A或B或C在一起后的人生,会是不同的光景。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都有苦有甜,都有各自的功课要做。
所以,爱,是一种选择。
反过来说,不爱,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在《追寻生命的意义》里,维克多说: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句话几次引领着我走出了困境,而它也完全适用于失恋的情境。
失恋不是我们想选择的。但看待失恋这件事的态度,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真心付出过的话,在被迫结束一段感情时,自然会非常痛苦。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有不止一种选择。对比鲜明的两种选择是:
选择一:一蹶不振、要死要活,继续放任失恋的痛苦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
选择二:冷静反思和总结这段感情,并主动寻求资源去帮助自己更快地走出阴影,迎接新的生活。
是的,我知道后者很难做到。
但是,难,不等于不可能。只有当你相信一件事是有可能实现的,并努力去做,它才真的会实现。
关于失恋的一个重要真相是,我们在失恋时感受到的痛苦,只有一部分来自于“再也不能跟ta在一起了”。通常痛苦还包括了对于找不到更合适的人的恐惧,以及被另一个人拒绝、不认可的恼怒。相应地,治愈失恋的方法之一,就是去体察自己的情绪,分析其中有多少是恐惧和恼怒,剩下多少是真正的跟那个特定的人相关。
自我效能感强、对自己的优势和个人魅力有清楚认知的人,普遍能更快地走出失恋的痛苦。比如,一个能从事业上获得很多价值感的人,相对不那么容易因为失恋而觉得自己不优秀、不值得被爱,那么就能更快地走出阴影,自信地期待更合适的人出现。
一段感情的结束,通常不是一方提出分手的那一刻,而是我们自己心理上真正为它作结的时候。愿你在结束它时,有着当初开始时同样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