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本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和《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成套买回来的,也都是春节期间读的,而且应该都是“得到”APP上的课。两本书从封面设计、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很相似,最重要的是医学和药学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就放在一起说了。说个笑话,当时安排读书计划时就想:万一春节期间吃顶着了、栓住了,一个看病一个开药,查查书还能自救(狗头)。
先谈谈自己对两本书的整体评价吧,作为倾向于科普的通识讲义,医学通识讲义在贴近受众、深入浅出方面明显要强于药学通识讲义,当然这之中可能有人们对医学相对比药学更熟悉的客观因素,但是在可读性和启发性方面,医学通识讲义无疑做的更好。药学也很好,但是相较于医学,就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这点从我摘录的内容中也能看得出来。打分上,虽然二者都是四星,但是可以认为一个是四舍五入的“舍”一个是“入”。
因为春节给自己放了个假,这个读书笔记已经很不及时了,加上自己没有做思维导图的习惯,很多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薄世宁是位ICU的医生,对医学各学科都有一定了解,好像还有科普工作经验,所以就像上面说的,这本书很好读也很值得读。全书深入浅出的说到很多医学概念,比如说人与疾病的共存关系,“病”和“症”的关系,强调医疗的本质是通过科学手段去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也系统的阐释了代偿的概念,用了整整一章介绍常见的几种病症等等。很多时候,我觉得作者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观念,是想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正视疾病、正视医疗过程,病人、家属、医生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的活下去。本书的开头就说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滥情”,在最后作者还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好医生,很能引起人的共鸣。
印象深刻的内容一个是适度节食居然能长寿(白鼠实验),二是顺产好居然真的有科学依据(原谅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直男癌和老人家们的说辞),再就是面对疾病时,病人和家属究竟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当时就想着得让爸妈和媳妇看看)。
《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作者张晓乐是一位临床药师,研制过新药,编纂过教材,本书相对来说概念性内容更多一些,示例相对少一些,所以在可读性方面较医学要差一些。不过作者也揭露了一个事实,人们对药学、对药师的了解太少了。在医院,你可以叫大夫、护士,但是你叫过药师吗?反正我没有。医疗过程和日常生活都是离不开药的,但是我们关注的更多的可能是什么药、怎么吃,很少去了解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甚至连说明书都很少看。本书就解答了这些困惑:医学和药学的关系,药物和药品的关系,药品为什么要制成不同剂型,为什么经过严格实验的药品上市后还是可能出现新的不良反应甚至退市等等。虽说好像对日常生活启发性不大,但是很多概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共同维护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印象深刻的内容一个是终于知道缓释、控释是啥意思了,那么个小药片或者小药丸工艺还挺复杂,而且不同的给药方式居然差别那么大,二是原来现在看病用系统开药不单纯是为了无纸化办公室,也是为了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医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处方的“质检员”,再就是人类与病毒/细菌关系真的是微妙!
看完之后仍有个小疑惑,吗啡到底会不会产生药物依赖……
大概就这些,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