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把顾客奉为上帝始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通俗一点说,就是原有的老三家:食品站、供销社、粮管所功能渐微之时。年轻一代不知道,1990年之前,上述老三家在计划经济年代,那可是牛!不是一般的的牛。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那时候,物品奇缺,一切凭票供应。票在谁手,在领导手里。所谓的按需分配,实际上是按领导分配。你要是想买一件东西,除了付出钱,提供票,还要满脸堆笑,点头哈腰。供销社的售货员,对顾客是爱理不理。大多时候,她们不是在聊天,就是打毛衣、做私活。你要买一件东西,还要把她们不好的态度、难堪的表情、难听的话语一并打包带回家,否则,你可能空手而归。
个体经济取代老三家之后,商品也丰富起来,竞争也多起来。垄断没有了,市场活了,消费者逐渐从点头哈腰到扬眉吐气。商家对顾客的态度,和以前相比,是天上人间。顾客,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但是,仔细思考,商家真的是把顾客当成上帝了吗?我觉得,商家更多时候把钱当成了上帝。举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你到服装店买衣服,当你拿起一件衣服穿在身上的时候,如果你嫌瘦了,服务员会说,瘦一点,穿出身材,有精神;如果你嫌肥了,服务员会说,肥一点,穿着宽松,舒服洒脱;如果你嫌短了,服务员会说,短一点,显得干练时尚;如果你嫌长了,服务员会说,长一点,穿着风度翩翩……总之,她们要把这件衣服卖掉,至于你买回去,穿的是否合适,舒不舒服,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不理智,货比三家,多试几件,在服务员的忽悠之下,晕晕乎乎的,钱就花掉了。钱花掉了,你还觉得服务态度真好,真做了上帝了。
今天(2018年清明节)下午,天气阴冷,下着小雨。下雨天穿着皮鞋,很不舒服,我就来到第一街转悠着想买一双运动鞋。走了几家,没有合适的。后来,走进国内某退役体操冠军以自己名字注册的运动系列品牌店。我看中了一双运动鞋,也反复告诉服务员,我的脚穿四十码鞋。令人不可理解的事,她给我拿的鞋子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大了她说宽松一点好,小了她说正合脚。我仔细看了鞋上标的码数,不是39码的,就是41码的,我在没看码数之前,反复问她,是40码鞋吗?她一直回避我的问题,只是说,我们鞋的码数和其它不一样,你穿看看。而事实上,我穿了都不合脚。而她们,我无论试穿哪个码数的鞋,她们都说正好。她们在为我试穿鞋子的时候,蹲下身子,还要为我穿鞋、系鞋带,让我有皇帝般的感觉。要说那服务态度,真的没话说,我都觉得不买了她们的鞋子,都对不起她们。可是,鞋子合不合脚,脚知道啊。后来,我一再问,我要的是四十码鞋子,你们为什么不拿来?她们才说出实情,没有我要的码数。没有就没有呗,你早说啊,为什么要把39码、41码的鞋子卖给我?我很生气,后果不严重。我走了,不买了,其它样式可能有合适的,我也不看了。临走时,我告诉她们,你们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卖商品,而不是满足你们的需求卖商品。
商业竞争,质量是生命力。营销手段,则决定着商品销售的快与慢。而恰到好处的服务,则会给商品带来更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服务,跟世界服务真的差的太多了。现在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是初中毕业,在家都是父母服务的对象,指望她们提升中国服务形象,我觉得没有希望。
我们是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也是一个缺少信仰的国度,如果哪天我们真的把顾客当成上帝了,也许我们也就有信仰了。
在服务至上喊得震天响的时代,很多服务是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