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早起挑战的第三天,以前四五个闹铃都叫不醒的我,今天已经能做到闹铃一响就起床了,而且睡眠时间只需要7个小时,白天的精神状态甚至是比以前更好了。
以前我的一天是这样的:
起床之后先刷半小时手机,然后洗澡、吃早饭、通勤。下班后会健身半小时,之后边吃饭边刷剧,经常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上9点了。赶紧收拾整理一下,开始学习和日更。中间穿插着跟朋友聊天和看微信。
转眼一下子到了凌晨,觉得自己这一天除了上班和日更,好像也没干什么事情,既不甘心、又不敢晚睡,怕第二天早上更起不来。但是经常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有时候到凌晨两点了还醒着。
这几天的我,是这样的:
早上7点起床,上班前已经完成了健身、阅读、备考的每日计划。下班吃完晚饭后会休息半小时(冥想或是睡觉),之后像以前一样处理家务、日更、学习,到12点准时上床睡觉。
过去几年都没养成的早起习惯,一下子在这三天养成了,其实还挺令我惊讶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之所以自己以前早起超不过两天,是因为一直认为早起是一个单一的动作,只要依靠意志力就可以完成了。当早起不成功的时候,心里也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早上6点起来都不是问题,现在怎么就这么难。
事实上,「早起」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复杂技能,其中包含了多个单一技能。如果我们不逐一识别出阻碍自己早起的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仅仅依靠意志力,更有可能造成的是「早起毁一天」。
首先要从认知层面上解决「早起」的难题。
知道自己有哪些人生目标需要依托「早起」这个行为才能达成,才更有早起的动力。我之前已经通过系统化的思维,确认了自己需要通过「早起」给自己带来获得更多不被打扰的、整块的时间,这样我才能完成今年的研究生和备考的计划。
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用下班后的时间,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碰上加班、疲劳、朋友聚会等因素,就会大大降低时间的使用效率:要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有计划,要么完成的质量不高。
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还要做好精力管理(睡眠,休息和饮食)。当身体还没有习惯早起生物钟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反复,把我们拽回原来的状态,这个时候很容易因为早起初期的效果不理想就放弃。
《睡眠革命》这本书中提到过「睡眠周期」这个概念,大意是说:以90分钟为一周期,完成了一定的周期睡眠,就可以达到身心修复的目的,而不是我们常识中的「一定要睡满八个小时」。
按照书中的方法,我选择从5个睡眠周期开始测试自己究竟需要多少睡眠(也就是7.5个小时)。如果这一个星期践行下来还是不够,下个星期就会再增加一个睡眠周期。
通过这三天的实践,我发现自己在5个睡眠周期后起床,只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完全清醒。而以前经常在睡了8、9个小时之后,醒来还是感觉混沌疲惫,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完全清醒过来。所以7.5小时对我来说,也许就是我的最佳睡眠时间。
为了避免「早起毁一天」的情况出现,白天我们还要进行主动的休息,让自己的精力稳定保持在高位状态,而不是把精力用尽、感到疲惫了之后,才想到要休息。这就好像你不应该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一样,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
休息的时候也不要选择玩手机、刷剧这些刺激性的方式,这样休息的质量并不高,最好的方式是完全把自己放空。
我采取的方式是:闭上眼,一边做缓慢的深呼吸,一边尝试用意识去放松身体肌肉,有点类似于冥想和瑜伽中的休息方式。这样休息10分钟后,就能感受到精力有所提升,有时甚至能在这10分钟内达到浅睡眠的状态。
最后,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前我喜欢在睡觉前喝茶、喝可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入睡时间非常长,至少要在床上躺一个小时才能睡着。这几天晚上,我开始改喝不含咖啡因的柠檬水和大麦茶,自我感觉入睡时间应该降到了半小时以内。
总结一下:
通过人生系统思维,把「早起」和自己的人生大目标联系起来。之后通过管理睡眠、休息和饮食,让自己白天的精力水平保持在高位。
当你因为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精力、完成更多事情之后,一条「早起反馈闭环」就这么搭建起来了。接下来的早起,还怕坚持不下去吗?
相关文章:
好习惯都是认知升级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