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苹苹在电话中提到,前几年,她写过一篇回忆父母亲的文章,可以发给我看。于是,我把邮箱告诉了她。
今天中午,打开邮箱,看到凌苹苹发来的几篇文章,一是她自己写的《缅怀我的父母亲凌景埏、殷邨梅》,二是殷恭毅写的《深切怀念凌景埏和殷邨梅表兄嫂》,三是一组同事、友人、学生写的纪念文章。前两篇是首次看到,后面一组发表于1986年第5期《文教资料》。凌萍萍的文章里,有很多生动的细节,如北京的院子、父亲的同事、燕大昆曲表演等,写得都很好。
抗战时,全家回到苏州,住在铁瓶巷64号。凌景埏会去喝点闷酒,凌萍萍陪他,买了一小碟酥蚕豆,或一小碟豆腐干,就喝酒了。凌萍萍傻傻地坐着,看父亲喝酒。
凌景埏仍旧喜欢写写词曲。
为了生活,他养过兔子,也种过蘑菇。但由于不善经营,均以失败告终。
文中提到凌景埏和柳亚子的事情,解放初,凌景埏看了《白毛女》后,写了一首小令,寄给柳亚子,句子已忘,只记得大概意思。
凌苹苹还写了一篇《凌景埏先生传略》,文中介绍,凌景埏1904年出生于平望镇南河西街殷怀新堂里。1922年春,与黎里望族殷佩六次女殷邨梅结婚,育子女四人,三女一男,长女苏苏早卒,次女莘莘,子鑫,幼女苹苹。
两篇文章,前一篇写于2004年,另一篇写于2006年。
与凌苹苹通电话后,我写了篇文字,题《听到乡音》,她看了后,微信上留言:"张先生,看到《听到乡音》,很高兴!我就把我2004年写的缅怀父母传给你先生。可惜我没有写好,文笔很差,请原谅!当时也是想啥写啥。"
下午,与一位朋友聊天,谈到凌景埏,他在网上搜了一些资料发给我,还有一张凌先生的照片。照片上的凌先生很年轻,英俊潇洒。朋友说,照片是《民国名人图鉴》,民国26年(1937年)辞典馆出版,编者杨家骆。原计划出版四册,但后来只出了第一、二册。每册前面是肖像,后面是小传。
凌苹苹看了照片说:"我以前看到过,可是现在我都没有了。"
回家想找与凌景埏有关的书,1986年第5期《文教资料》找到了,《全清散曲》也在书橱中,但《苏州大学校史丛书》只有一本《世纪鸿影》,其他几种,不知放在哪里了。
本文的题目,说明一下,是出自凌景埏先生的一首诗,题为《寒食归分湖故里》,全诗如下:
江自长流花自香,云围茅屋水围庄。
一门风雅空留忆,何处重寻午梦堂。
分湖故里,应是莘塔。猜想,这首诗应写于抗战时。凌苹苹回忆,抗战时,曾逃难回过莘塔。可能此后先生没有再回过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