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张德芬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之前,我还看了她另外一本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两本苏虽然看着题目相近,但是在我看来针对的人群各有侧重,两本书虽然都是在讲故事,但是故事的类型完全不一样。《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里面的故事主要是童话类型,侧重对象我觉得应该是青少年或者儿童,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本书的故事可能就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恰恰就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中援引的故事野史适合大部分职场人士阅读的都市故事。当然毫无疑问在本书的故事中作者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融入了进去。
本书的故事从主人公若菱和其丈夫志明的矛盾开始,在处理矛盾中得到了一位白袍老人的开解,老人指出:‘你认同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你。’通过这一些列的引导,让若菱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其实这个认识过程中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尝试着自己做一做。本书后面的故事脉络就主要借助若菱在生活工作中产生的疑问并且在老人的引导下得到答案的过程展开,并以此传递作者的观点。
例如在‘做爱像去迪士尼乐园—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一文中通过若菱看到另一个产品部门的营销经理黄玉魁的生活不检点而产生的疑问: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出这个问题的这段文字是用黄色文字进行重点突出,这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里采用的手法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快的在本书中寻找到重点。而且设问模式是一步一步逐步深入的,例如在探讨快乐的问题之后引出对自己角色面具的探讨,也就是个人的身份认同,然后接着对个人的情绪进行探讨,再进一步引出......层次逻辑感极强。
最后我想说的是,拿起本书的读者可以只是单纯的把这本书中的故事就当成故事来阅读,也可以当成心灵修行指南阅读,都可以。只要能在阅读本书之后心情不再那么沉重,不那么沮丧,其实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