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徒
01
这两天大衣哥朱之文家门被踹的视频上了微博热搜。
视频中,两名男子站在朱之文家门口协商:“你敢跺不?我跺三脚,你跺两脚。”
随后,这名扬言“跺三脚”的男子上前一脚踹开了朱之文的家门,并且还当着其他围观村民的面叫嚣:“没事,我该跺嘞跺,他(朱之文)不管我,没事。”
在这样的“暴力逼迫”下,不多一会儿,朱之文便陪着笑脸走出家门。围观村民立刻上前包围了他,并轮番举起手机与他合影,朱之文也好脾气地一一配合。
类似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之前就有报道称——大衣哥朱之文自《星光大道》大火之后,被村里人“道德绑架”,对他进行搜刮吸血。
此次的暴力踹门事件,主要是想逼他现身,顺便供大家拍视频赚取流量。在此之前,已经有无数人找他借过钱,并且从来不还。朱之文上节目时曾提及,自己一年之内“借”出去了100万。
除此之外,早些年,朱之文还为村里的公益慈善捐款157万,包括为村子里修建了两条马路,修建了幼儿园,更换了变压器等。
照理说,朱之文对村里已经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即使不求得到大家的感激或回报,起码也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然而,村里人的想法却让人大跌眼镜。
村民们认为,朱之文给村里捐的钱虽然看起来挺多,但相较于他赚的钱来说,是九牛之一毛。总而言之,“还是太少了”。如果想让大家说他“好”,他就得给村里的人每人一万块钱,再配辆小轿车。
村支书对朱之文更是满满的抱怨,说村里找他建学校,他一分没捐。如果当初没有村里人捧他,没有镇里县里极力宣传他,朱之文不会像现在这么火。
而对于以上言论,朱之文的回应是:“都是左邻右舍,不想把面子拉得太狠,我就装不知道就行了。”
02
对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信息:
1.村民对于暴力袭击朱之文家这件事,是没有任何心里负担的。能极有把握地说出“没事,他不管我”这种话,证明朱之文在这段“对抗”关系中完全落于下风,几乎是“任人宰割”状态。
2.除去“主攻”的踹门男子之外,其余围观村民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先是围观暴力行为不做制止,其次,在踹门“逼出”朱之文后,一窝蜂围上去争相与其合影,拍摄视频。注意,当时还有一名旁观村民劝慰朱之文说:“别跟他(踹门男子)一样(一般见识),算了。”
由此看出,围观群众虽没有直接的暴力行为,却并不无辜。他们是踹门逼出朱之文后的既得利益者,不用出头,却占尽便宜。最后还要得了便宜再卖乖地说上一句“别跟坏人一般见识”,用压制受害者的方式去息事宁人。
3.此事爆出后的社会风评五花八门。首先,从朱之文那里得到好处的村民,并不买账,不仅觉得“吸血”朱之文理所应当,甚至认为他奉献的还远远不够。其次,社会舆论中虽支持朱之文的占大多数,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说“朱之文炒作”、“朱之文利用此事制造话题”、“朱之文精明,故意不搬家”等等。总的来说,“受害者有罪论”重出江湖。
03
接下来,我们主要围绕以上三点,展开讨论。
1.为什么朱之文在这段“对抗”关系中处于下风?
原因有两个:
一是,朱之文自身的性格本就老实本分,不强势。没出名的时候,村里人最多看不起他,或者偶尔欺负他,不会刻意去为难毫不起眼的他。
但是成名后就不一样了,一头“家财万贯”却“手无缚鸡之力”的肥羊,不是坐等着被人宰割么?不宰白不宰,更何况,长肥前的“饲料钱”还是众筹出来的呢!这样就更给剥削者凭添了几分心理优势。
我想同样的境遇,如果换成一个强势的、不好惹的狼性角色,村民们即便有心理支撑,也未必敢如此肆无忌惮。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二是,村里人普遍认为,朱之文的成名靠村里、镇里、县里,就是不靠他自己。他们总自我洗脑,主观放大自己对于朱之文的帮助,以此作为“绑架”他的道德准则,也给自己一个压榨他的借口。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局面。即,朱之文欠村里所有人,他必须回报大家。一旦弃众人于不顾,就会被惯以没良心、白眼狼、人品不行的帽子。而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指责,从新闻中的踹门事件可以看出,朱之文稍有不从,村民是会用不正当手段去影响朱之文的正常生活的。
这样一来,朱之文处于下风也就在所难免。仅凭一人之力,如何与全村人做抗争?何况这个人,还是位毫无攻击性的老实人。
2.围观群众的态度说明什么问题?
上文已经提及,这群看似无辜的旁观者其实是精明的既得利益者。在不用承担暴力后果的情况下,坐收渔翁之利,利用朱之文的出现拍摄视频博关注。
曾有村民接受采访说,村里已经开始盛行,用拍摄朱之文的日常生活来赚钱。他看着眼红,于是专程花了3000多,买了台手机进行效仿。后经过流量变现,已经赚回了买手机的钱。
还有记者曾问及借钱不还的村民心理,这位村民直言——朱之文有的是钱,不借白不借,并且没有人还,我干嘛要还?
这些都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也都是压榨朱之文村民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思想简单粗暴,是一种扭曲的“从众”心理——别人从他身上割肉,我没割,就是吃亏;别人割下的肉不用付钱,要我付,就是不公。
这个逻辑,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年前,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经历。
丛飞一生捐助过失学儿童183人,累计捐助金额300多万元。然而,在丛飞身患绝症、身无分文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被资助者们相应的支持和回报。
曾有记者打电话给其中一名被资助者,说丛飞得了癌症,已经支付不起医药费,问她是否考虑帮助下这位曾经的“恩人”,却得到对方冰冷的指责——接受资助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找我帮忙,不去找别人?
想必,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觉得心寒。曾几何时,回报恩人,或者压榨好人,都要讲究个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了?一对一的“占便宜”、“捞好处”尚有心虚、亏欠,怎么一上升到群体行为,就仿佛吃了定心丸,什么内疚都能心安理得了?还要顺便衡量下自己在这场集体流氓行为中是否吃了亏,拿的不够多,下手不够狠。而对于真正的施恩者或受害者,却根本熟视无睹。若日后真要追责,反正“法不责众”,怕什么呢?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面对恶行的态度也让人惶恐,叫做——别跟他一般见识。
这句话听起来有没有觉得耳熟?班里一个放荡不羁的坏小子欺负到你头上的时候,老师会“宽慰”你说,他不懂事,别跟他一般见识;家里一个游手好闲的远方亲戚占你点便宜的时候,老人会“向着”你说,都是他不对,别跟他一般见识;甚至有夫妻吵架,男方伸手打了女方的时候,婆婆会“哄着”儿媳妇说,他从小就这样,下手没轻重,别跟他一般见识。
“别跟他一般见识”,这句话看起来识大体,讲道理,其实最不负责任,只是为了让问题暂时性解决的一种最省事的方法。毕竟“无赖”不好惹,柿子总得挑软的捏,只有让弱者先低头,才有利于营造和谐美满的假象。但是,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如果次次都用这种让受害者忍气吞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只会助长暴行,成为施暴者间接的帮凶。
3.社会舆论为何总是“恶化”善良,“美化”自私?
朱之文面对村民们的剥削压榨,没有选择搬走,也没有选择用法律武器追责,而是留了一线余地说,“我就装不知道就行了”。
我想,他最终的选择未必完全“圣母”,除去本身性格朴实、待人宽和的原因之外,应该也有不少对现实因素的考量。但评论中提及,“故意炒作”等的猜想,未免太过恶意揣测了。我想没有人愿意雇那么多人每天围着自己昼夜不分地拍摄,甚至连上厕所都不得安生;也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留在一个叫嚣着“他要是敢搬走就刨他家祖坟”的恶劣环境中,只为了制造话题,增加热度。
但好像,现在有许多人打着“人性原本就是自私”的口号,去合理化自私,阴谋化善良。
女下属被男上司骚扰,没有选择撕破脸,就一定是另有所图;老实人被精明人讹诈,没有选择报警,就一定是,事情没那么简单;讨债者被欠债者赖账,最终选择忍气吞声,就一定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好心人扶起被撞者,并把他送到医院,就一定是,这件事跟他脱不了干系。
为什么?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那么“傻。”
这类恶意的揣度,会让人亲近自私,疏远善良。因为善良的人,不仅吃亏,甚至连最基本的同情都得不到。与其这样,还不如冠冕堂皇地去做个“自私鬼”。
说实话,真不愿我们的舆论环境成为利己者们培育冷漠的温床,更不愿“善良”被扭曲成理想主义者们的虚假情怀。所以,保护善良、摒弃自私,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它的必要性,才能使社会风气真正得到净化。
最后,希望巨婴般的“吸血鬼”们能早日长出双手双脚自力更生,而不是把群体行为当做“免死金牌”,像水蛭样攀附在他人身上不停索取;也希望热心肠的“旁观者”们擦亮眼睛,客观公正,把歪风邪气就地正法,不留一丝苟活的余地;更希望,天下间的“受害者”、“老实人”、“好心人”,不要灰心,坚持善良,一定能得到加倍的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