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尤其是女性一天的情绪变化堪比心电图。早上出门,蓝天白云让我们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和商贩打交道的时候,他们的微笑让我们感到愉快,但是如果他们强买强卖的话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太愉快的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郁闷,甚至情节严重的话会产生痛苦的情绪。可见我们每天都能和他见面的情绪,是一位古怪的大叔,但他是否是琢磨不定,没有规律可言呢?
情绪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并不是无章可循。和情绪的关系特别密切的是需要,比如当小贩强买强卖的时候引起我们不悦,正是因为他不考虑我们的需要。一般的天气并不会引起我们的特殊感受,但是一旦天气变得极端,我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蔚蓝的天空搭配上优雅的白云和乌云密布瓢泼大雨给人带来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注意,这里我用了感受一词,说明在这个情境下,用“感受”一词和情绪是一样的,但是在心理学用词中,用“情绪”才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通过感受一词我们可以一窥情绪的特点,即情绪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比如另外一个人被小贩强买强卖,他也会感受到气愤。但如果小贩强买强卖的东西正好是他需要的时,他就不会气愤。说明情绪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没错,但是需要,还有人的主观性的其他东西在起作用。现在我们大概了解了情绪是什么东西,反正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后我们就可以试着从这些方面着手去调控它。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要尽量善良、勇敢、积极、活泼开朗,不要内向、胆小、懦弱、不善表达,甚至后者被视为“劣等性格”,这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歧视。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要勇敢的跑起来,可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摔倒之后怎么办。摔倒之后只会有一两句微不足道的安慰,你心里也清楚,那只是安慰,摔倒终究是不光彩的。
由于积极的人格往往伴有积极地情绪,“劣等性格”常常与负性情绪为伍,所以在我们的经验里,时常有这样的想法:正性情绪是好的,值得提倡和表现出来的;复兴情绪是坏的,是不值得表现出来的,会给别人造成麻烦,而且也没什么用。在这里,我想为负性情绪正名一下。负性情绪不应该被妖魔化,它的存在是有很大的适应性意义的:当你孤身一人在野外遇到了老虎,你会感到剧烈的恐惧然后拔腿就跑,恐惧保住了你的命。这就是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所在。要相信,老祖宗选择遗传下来的任何机能都是有助于我们生存的,怎么积极的调动他们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同样的,焦虑的情绪是要让你行动,焦虑是身体给你的信号让你改变当前局面,它也仅仅是这样一个信号而已,不是妖怪,不是不可改变的,不是你深陷泥潭后出来的鬼东西。许多常常焦虑的人在明白了这点后都明显报告他们的焦虑感有所减轻。
生活中常见的应对负性情绪的不良方式,就是“压抑”。如以上所说,把负性情绪视为鬼怪,认为是见不得人的。许多公司会给员工发类似“不要抱怨”的书,就是典型的运用压抑的方式处理负性情绪的实例,由此也可见,相当一部分人对负性情绪存在非常不合理的认识。压抑对负性情绪的处理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就好比发洪水时没有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堵”的方式。堵得久了,总有一天,负性情绪就会冲出大坝,一泻千里。长期依赖压抑的方式,把压抑作为唯一的应对方式,是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从长远效果来看,压抑才是没用的,反而容易引发神经症。
此外还有一种披着鸡汤外衣的压抑。这种方式的外表是美丽的,也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防不胜防的。举个栗子,有一个新入职员工被领导骂了心情不好,这时候他不反思是自己真的做错了,还是领导今天心情不好想骂人呢,还是他和领导的交流方式让领导误会了,反而在朋友圈里发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来安慰自己。这种行为放大一下来说就相当于,你被老虎咬了,你不跑,你还在原地念叨“没关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佛系的宿命论,给你让你心安理得的不去思考,不去行动,从而在负性情绪里越陷越深。让你越陷越深走不出泥淖的,不是负性情绪本身,而是你的应对方式。
负性情绪不能压抑,只能疏导。拥抱它,接纳它,知道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如果产生了负面情绪,就需要投入积极的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不对呢?是环境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和环境的互动方式出了偏差呢?如果自己搞不清楚可以求助外界,求助也是积极的应对方式之一。
对负性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才是我们面对它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