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下,我坐在阳台边翻起一本育儿书仔细研究起来,边看边思考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孩子相处。不一会儿,在旁边玩玩具的儿子跑过来让我陪他一起玩,我随便说了几句打发过去,让孩子自己玩。可是孩子依然抓着我让我过去,见我仍然不动就开始撒泼打滚起来,我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了制止哭闹我大声吼叫把他训斥一通,儿子由撒泼转成了哭泣。
听着孩子伤心的哭泣声,回头看看打开的育儿书,后悔自责中陷入一番沉思……
在这样的情况中我深知孩子是为了寻求关注和爱,而我作为妈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说出孩子的情绪询问孩子的真实需求,在满足孩子需求和自身需求中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方向,争取孩子的合作。
我也要看到自己情绪,当孩子哭闹不止会引发我的烦躁不安的情绪,因为自己 儿时的那个内在小孩就是不被我的父母接受,他们都是采取打压的方式,这些童年的经历影响到我的教育模式,我成为了当年的内在父母。
另一方面更应该接纳自己不是个完美妈妈的事实,总有控制不住的情况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大人也会犯错,希望求得孩子的原谅。
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好像很多人都是如此。
樊登老师说过,如果看过那么多育儿亲子书籍,还是没能改善自己和孩子间的关系,那就不能期待看更多的书,而是要思考自己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就是知道和做到的那一段距离吧。
不管自己接受不接受现在的自己,它都是由自己过去几年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也许学习了很多课程,读了很多书,但是这些为了学习的学习终究还是别人的东西,想要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有了亲身经历后才是掌握了它,并且在以后的反复练习和思考中,探索出更加智慧的方法论。
仔细看看名人的经验,大多数都是自己有了专业的突破之后才得以传授给别人,这种内化的知识是复利的模式,刚开始看不到太多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专业的沉淀,终有一日会有质的飞跃。
能不能过好这一生,不在于你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真正做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