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国学经典,东亚神话之源,一本集古人烹饪、旅游、人文风情之大智慧的风物志,里面更有无数上古时期的魔神异兽(有人说它们是古人生化危机的产物),给予了历朝历代的文艺工作者无限想象力与灵感来源。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正是这《山海经》上的第一篇——鹊山上的“招摇之山”。
招摇有三宝,吃不饿(祝馀)、走不丢(迷毂)、跑不慢(狌狌)。
分别就是减肥党、路痴党、脚残党的春天啊!
今天,我们就要讲一讲这第一件奇物。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祝馀,作为开篇的第一个神奇植物,其关键词有三个:“如韭”、“青华”、“不饥”——长得像韭菜、开青色(也可能是黑色)花、吃了不觉得饿。
是个非常省口粮的存在了。
像韭菜,吃了不会饿的植物。有没有这种东西呢?
在网传的众多说法中,我搜罗了以下三种,供大家参考一下
猜想一 小麦:
符合特征——“如韭”、“不饥”
我们来看图片
左边是小麦,右边是韭菜(图源网络)
乍一看似乎都挺像的。那么问题来了,拥有“食之不饥”的祝馀在古代难道真是作为主食的存在?
这里要回到《山海经》上来,南山经植物大致有十来种。其中就有一种植物“稌”。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上面那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总计鹊山山系之首尾,从招摇山起,直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经二千九百五十里。诸山山神的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头。祭祀山神的典礼;是把畜禽和璋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用白茅草来做神的座席。
“稌”,稻也。“糈”,祭神之米也。
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的主食应该是“稌”。
山海经作为一个地理杂志,在古人没有指南针罗盘,甚至没有完善的丈量机制的时候,人们通常就是以经过的大山大河作为标志物记录为坐标,而记录的植物动物也是相当具有当地特征的存在。所以在后文可以看见,古人并非是没有稻米小麦,但是普遍而不具备特殊性。
所以,把祝馀当作小麦情有可原,但它的“食之不饥”应当是在医用价值方面。
猜想二 黑花韭:
符合特征——“如韭”、“青华”(暂且把这里的青翻译为黑,或许还带点紫)
所以黑花韭是长什么样子呢?
黑花韭,中药名山韭菜。
别名长生草、不死草、野韭菜、野麦冬、书带草《滇南本草》,黑花野韭《中药大辞典》,黑花韭(云南)。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祛风止痒。跌打损伤;枪伤;荨麻疹;牛皮癣;漆疮。(图源网络,解释源于百度百科)
重点是功效里似乎没有跟“食之不饥”任何挂钩的功效啊。
这个关于祝馀的说法在网上流传相当之广,主要是两者开花的外貌都太像了。(韭菜花图源网络)
猜想三 天门冬/麦冬:
符合特征——“不饥”、“青华”
老规矩,先上图(图源网络)
今人覃保霖《壮医源流综论》云:“或以为指今之天门冬。检《本草纲目》卷18,天门冬条,其叶形,花色都十分相似。梁陶弘景,唐慎征,宋掌禹锡诸医家,都赞其有‘辟谷不饥’的功能,道家则称颂为‘仙人粮’云云。此说可供参考。”
“辟谷不饥”的方子∶天门冬二斤,熟地黄一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温酒化三丸,日三服。
“居山远行,辟谷良。服至十日,身轻目明;二十日,百病愈,颜色如花;三十日,发白更黑,齿落重生;五十日,行及奔马;百日,延年。又法∶天门冬捣汁,微火煎取五斗,入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至可丸,即止火。下大豆黄末,和作饼,径三寸,浓半寸。一服 一饼,一日三服,百日以上有益。又法∶天门冬末一升,松脂末一升,蜡、蜜一升和煎,丸如梧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三十丸。天门冬酒,补五脏,调六腑,令人无病∶天门冬三十斤,去心捣碎,以水二石,煮汁一石,糯米一斗,细曲十斤,如常炊酿,酒熟,日饮三杯。”
网上也有一个“仙人粮”的方子——《本草纲目》卷十八引《臞仙神隐》 组成:干天门冬10斤,杏仁1斤。
天门冬的效应和传说中的祝馀非常相似。
如果外貌再像一点就是祝馀本余了。
但是覃保霖老先生,你摸着良心告诉我“检《本草纲目》卷18,天门冬条,其叶形,花色都十分相似。”哪里像了。。。
天门冬药性能辟谷但叶状镰刀形, 绝不类韭。
诸本草载“麦冬”叶似韭、根入药辟谷, 与祝馀相类.
《神农本草经·卷一》: “(麦冬)久服轻身, 不老不饥”.
《名医别录》: “麦冬, 叶如韭, 冬夏长生”.
《本草图经》: “根黄白色有须, 根如连珠形. 四月开淡红花??实碧而圆如珠”.
《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 “此草根似麦而有须, 其叶如韭, 凌冬不凋, 故谓之麦冬⋯⋯可以服食断谷”。
上述麦冬特征惟“淡红花”与祝余“青华”不相符合。
说了这么多,到底祝馀的真身是哪位呢?
现在看来还是麦冬比较接近啦!